研究人员揭开恐龙求爱之谜

W020160214647457652416随着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将要临近,情侣们纷纷开启刷屏“秀恩爱”模式。人类秀恩爱我们见得多了,但是你能想象恐龙们如何“秀恩爱”吗?其实恐龙如何求偶、交配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个未解之谜,因为其交配证据无法成为化石,而且现今的恐龙化石上几乎没有软组织的痕迹,就连判断恐龙化石的性别,专家们也是在数年前才研究出方法——雌性恐龙拥有能够促进蛋壳形成的钙元素储存器官——骨髓骨层。

不过,最近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白垩纪遗址的一些发现,可能会对进一步揭开恐龙求爱之谜有所帮助。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上。

地球霸主挖坑为了求爱?


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质学教授马丁·洛克里(Martin Lockley)带领一支国际团队,在科罗拉达州德尔塔县的多明格斯与埃斯卡兰特和甘尼森两个国家保护区内发现了大量兽脚类恐龙用左、右足挖出的大型巢坑。

发现这些巢坑的地层属于达科他砂岩组,大多数巢坑由平行双槽线和抓痕构成,中间留下脊状突起。挖巢痕迹的地点超过50个,足有数万平方米之广,一些巢坑大小接近浴缸,颇为壮观。科学家判断这些巢坑可能就是恐龙们留下的求爱证据。洛克里说,这是首次发现恐龙交配行为的证据。这些巨大的巢坑填补了人们对恐龙行为认知的空缺。

据果壳网报道,论文作者之一,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士生邢立达说:“经过实地考察和探索,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大型肉食恐龙骨骼化石记录只有高棘龙,而且其足部形态也与足迹化石吻合。”

高棘龙属于异特龙类中的鲨齿龙类,生活在距今约1.2亿至1.1亿年的早白垩世,最大体长近13米,是当时当地的王者。

会不会是科学家搞错了?


研究人员在恐龙“爱的足迹”前合影留念
研究人员在恐龙“爱的足迹”前合影留念

虽然发现了巢坑,但是科学家凭什么断定这些巢坑就是恐龙的求爱竞技场呢?有没有可能这些巢坑是恐龙的实际筑巢地点,又或者这些巢坑是恐龙为寻找食物或水源留下的痕迹呢?

洛克里解释说,首先这些巢坑是恐龙实际筑巢地点的假设是最难以成立的。因为这里没有恐龙蛋、蛋壳或孵化遗骸,也就是没有证据证明这就是恐龙的窝。即使蛋壳和幼体的遗骸都被父母或在埋藏过程中除去了,这些巢坑也难以被解释为恐龙的窝,因为如果恐龙在巢里呆了很长时间,那么巢坑中那些清晰的刨痕就会被磨平了。另外,如果从现存鸟类,如塘鹅或红鹤的地面筑巢情况来看,它们的巢间距是非常规则的,而且建巢时会用泥土来加固巢穴,但这些恐龙的巢坑并没有这些特征。

那会不会是恐龙寻找水和食物而挖的坑呢?对此,洛克里团队分析,因为周边的水资源十分丰富,肉食性动物为水源或食物刨坑而留。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1亿年前古木化石揭示气候变化

    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因产出带毛恐龙和早期被子植物等化石而闻名于世,但对该生物群中保存有解剖构造特征的木化石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报道5属6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领导的研究…

    2016-04-04
  • 新疆中泥盆世发现具过渡演化特征的微小真叶植物

    该植物茎干纤细,最大茎干的宽度还不足2mm,植物具有至少三级分枝,主枝交互着生有特征明确的二级枝,二级枝短小,着生有成对的三级枝。该植物的繁殖部分短枝全部位于繁殖枝的一侧,繁殖小枝末端着生有1-4对长纺锤形的孢子囊

    2017-06-12
  • 利用热红外卫星图探测古遗迹

    自从有了人造卫星之后,人类可以以全新的视角观测地球,观察它的动态变化,探寻它的过去历史。卫星影像是地学家研究地球构造,植被分布等的重要基础数据,而考古学家也可以用它来寻找古代文明。本文编自好奇心日报…

    2016-02-23
  • 新物种白垩光萤科在缅甸琥珀中发现

    据中国科学报 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联合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山大学开展合作,从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个叩甲总科的新科——白垩光萤科,这一新类群的发现对…

    2021-01-22
  • 榴辉岩多期变质作用与俯冲隧道内俯冲-折返循环

    俯冲带是板块构造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壳演化、地震、火山作用和全球元素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出露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记录了俯冲带内的重要信息,重建岩石的P-T轨迹有助于理解俯冲洋壳的温…

    2016-03-12 地球化学
  • 隐藏在琥珀中的恐龙

    之前就有报道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了蚂蚁、昆虫、和鸟的翅膀,如今研究人员又在琥珀中发现了动物——恐龙。 《Current Biology》于12月8日在网上公布这一发现,本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科研人员的邢立达和加拿大科学家等…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