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年前古木化石揭示气候变化

1_2013022417070214zXC

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因产出带毛恐龙和早期被子植物等化石而闻名于世,但对该生物群中保存有解剖构造特征的木化石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报道5属6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对辽西地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木化石进行了系统采集和研究,并陆续取得了新进展。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发表了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师范大学、南京古生物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共同完成的有关辽西北票义县组木化石新发现的研究成果。

辽西北票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北票崖柏型木化石(新种)及解剖构造特征
辽西北票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北票崖柏型木化石(新种)及解剖构造特征

该成果通过系统解剖学的研究,报道了北票黑城子盆地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四个木化石类群,其中三个为首次报道的新类型,分别为:北票崖柏型木(新种)(Thujoxylon beipiaoense sp. nov.)、黑城子落羽杉型木(新种)(Taxodioxylon heichengziense sp. nov.)、生金北沟原始雪松型木(新种)(Protocedroxylon shengjinbeigouense sp. nov.)及辽宁金松型木(Sciadopityoxylon liaoningense Ding)。这些木化石新材料的发现,使得辽西北票地区义县组的木化石增加到9属10种,进一步丰富了该组木化石多样性的认识,揭示了热河生物群繁盛时期裸子森林植被类型主要以罗汉松科、金松科、松科、柏科等植物构成。

该项新发现对深入揭示辽西地区早白垩世古气候演化提供了新证据。尽管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辽西早白垩世义县期古气候特征进行过研究,但目前基于不同参数重建得到的古气候特征仍存在差异和争议。王永栋等的这项成果,基于对辽西义县组木化石属种类型多样性及古地理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树木年轮和敏感指数等定量数据,提出辽西地区早白垩世盛行温凉、湿润的季节性气候特征、且水分供应存在年际变化的新认识。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合作团队项目等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7115301361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世界上保留最长的恐龙行进道路

    2009年,古生物学家在汝拉山脉的一个法国村庄普拉涅(Plagne)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脚印,从那以后,科学家一直在忙于仔细挖掘现场,发现更多的轨道。巨大的恐龙图案共同组成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蜥脚动物轨道…

    2017-11-15
  • 4.1亿年前水中掠食者

    2016年6月3日,美国《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年前的掠食鱼类箐门齿鱼的精细脑腔结构进行详细研…

    2016-06-07
  • 中国华北发现距今15.6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报道了距今15.6亿年前的、个体长达30 厘米以上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这是关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

    2016-05-20
  • 新疆中泥盆世发现具过渡演化特征的微小真叶植物

    该植物茎干纤细,最大茎干的宽度还不足2mm,植物具有至少三级分枝,主枝交互着生有特征明确的二级枝,二级枝短小,着生有成对的三级枝。该植物的繁殖部分短枝全部位于繁殖枝的一侧,繁殖小枝末端着生有1-4对长纺锤形的孢子囊

    2017-06-12
  • 科学家发现长达35米的恐龙化石,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

      新发现的六只恐龙骨骼化石可能是曾经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这些化石是在阿根廷的同一巴塔哥尼亚采石场发现的,包括椎骨和肋骨骨骼,分别来自六只年轻的成年恐龙。这个物种被称为Patagotitan mayorum,它的体重…

    2017-08-13
  •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福氏三趾马

    福氏三趾马,来源:邓涛博客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丰富,之前的研究将其概括为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以及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尤以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的…

    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