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提出青藏高原东向生长的新模式

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在新生代碰撞形成的,具有强烈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和广泛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绝佳试验场。青藏高原隆升及东向生长的机制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尽管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高原隆升和东向生长模式,但仍难以完满地解释目前观测到的所有地学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深地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研究团队通过学科交叉,综合利用多尺度地震成像、地球化学示踪和地球动力学模拟揭示新生代印度板块在高原东侧的撕裂控制了高原的东向生长,首次提出了“板片撕裂-地幔涡流”控制青藏高原东向生长的新模式。该成果以“Cenozoic eas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ontrolled by tearing of the Indian slab” 为题于2024年3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上。

研究青藏高原的东向生长机制,首先需要确定高原东侧现今的地幔结构及其在新生代的演化。以侯增谦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多尺度地震成像获得了区域的地幔和岩石圈高分辨率速度模型,发现俯冲的印度板块在高原东侧北纬26度以北呈现缓俯冲,而在以南呈现陡俯冲,因此在26度附近存在板块撕裂。地震横波分裂分析发现快横波的极化方向在这里出现了明显的从南北到东西方向的转变,支持地震成像揭示的印度板块俯冲形态的变化(图1)。

科学家提出青藏高原东向生长的新模式
图1 研究区域图。背景显示了160 km深度的P速度异常,灰色粗虚线标记了俯冲印度岩石圈地幔的前缘,红色虚线表示印度岩石圈地幔撕裂的位置,黑色粗虚线表示扬子块体的边缘,黑色线段表示SKS横波分裂的快波极化方向,白色线段表示GPS 测量的地表位移方向。

高原东部约70%的新生代岩浆岩大致沿26度线呈NEE向密集分布,反映板片撕裂为深部地幔热物质提供了上涌通道,触发上覆岩石圈的强烈部分熔融。位于撕裂带内的火成岩具有复杂的岩浆组合,更低的SiO2含量,更高的Mg#和Nb/U比值,以及更大的Nd同位素变化范围,反映了板片撕裂引起的软流圈上涌与大规模的岩石圈地幔熔融。这些岩浆起始于50 Ma左右,以腾冲附近OIB型基性岩浆为代表,随后从腾冲逐渐向东迁移,在扬子克拉通西缘形成一系列钾质-超钾质岩和岩浆碳酸岩,而后在20 Ma之后发生反转并向西迁移,形成中新世以来的腾冲火山岩,记录了印度岩石圈撕裂带的时空演化过程(图2)。

科学家提出青藏高原东向生长的新模式
图2 新生代青藏高原由于东部印度岩石圈地幔南北侧差异俯冲导致的演化过程

论文提出,大约~50 Ma,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的应变集中导致俯冲的新特提斯板片和大印度板块交汇处发生了撕裂,伴随俯冲过程,撕裂逐渐向内陆迁移,期间青藏高原以北向生长为主;在40–35 Ma, 俯冲的印度岩石圈地幔受到东侧的刚性扬子克拉通阻挡,导致撕裂的位置停止向内陆迁移,但是两侧的板片继续前行,该过程引起高原东部南北两侧的差异变形,并启动高原的缓慢顺时针旋转;大约20Ma开始,东南侧的印度岩石圈地幔开始失稳变陡,大大增强了俯冲板片内的顺时针扭矩和涡旋地幔流,进而加速板块向西撕裂和回撤。在此过程中,青藏高原内部积累的重力势能进一步加速了地幔涡流通过撕裂的板块窗口向东南方向逃逸,同时载着上方的高原向东生长。该模型还可以解释渐新世-中新世沿着阿尔金断裂大规模的左旋走滑、拉萨和羌塘广泛分布的中新世净东向走滑断层活动以及中新世纪中期以来高原南部南北向分布的裂谷。

Hou, Z., Liu, L., Zhang, H. et al. Cenozoic eas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ontrolled by tearing of the Indian slab. Nat. Geosci.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4-01382-9

本文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

  •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又一次意料之中的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北京时间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震中位于经度103.82°,纬度33.20°,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结果,矩震级为Mw6.5。这是两种不同…

    2017-08-09 地震
  • 气候变暖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稳定性

    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大型增温-控水实验平台 植物群落生产力的稳定性(年际波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群落稳定性主要与物…

    2017-05-16
  • 青藏高原的地貌由冰川活动造成的?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及其地貌演化过程是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基础。青藏高原 东缘低起伏地形面与高原边缘陡峭、深切割地貌并存的地貌特征,一直是构造地貌学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有关构造热年…

    2016-07-02
  • 新特提斯洋板片拆离发生于四千五百万年前

    随着新特提斯洋(Neo-Tethys ocean)的闭合,印度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作为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代表,是研究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的经典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

    2016-04-05
  • 青藏高原湖泊六十年变迁

    清华大学水利系HydroSky团队、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遥感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洪阳、水利系助理教授龙笛、水利系博士后万玮等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机构…

    2016-06-28
  • 青藏高原的降水怎么来的?

    虽然远离大洋,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青藏高原西南部夏季降水还是可以达到300毫米左右。相反,北美的亚利桑那和南美智利虽然离海较近,上游阻挡的山脉比喜马拉雅山脉还低,但降水稀少,并形成一些沙漠。这是…

    2016-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