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降水怎么来的?

63871457414520651虽然远离大洋,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青藏高原西南部夏季降水还是可以达到300毫米左右。相反,北美的亚利桑那和南美智利虽然离海较近,上游阻挡的山脉比喜马拉雅山脉还低,但降水稀少,并形成一些沙漠。这是为什么呢?

3月7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林岩銮副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董文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印度平原深对流影响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夏季降水”(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controlled by deep convection over the Indian subcontin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印度平原上的深对流系统为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提供了主要来源,这意味着未来印度季风的变化,通过影响对流的发生发展将直接影响到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到高原上冰川的增长和消退。

观测资料和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均发现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夏季降水和印度平原上的降水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季节尺度上,而且也表现在天气尺度上。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作用,传统认为的过山气流爬坡(upslope)的水汽输送是非常有限的,从而很难维持这种紧密的联系。通过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分析发现,这一联系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一条先抬升后平流(up-and-over)的水汽通道实现的,即印度平原上的对流系统把水汽和水成物携带到中高空,然后中高空的西南气流将这些水成物输送到青藏高原西南部,并最终形成降水(如图所示)。这一全新发现不仅得到卫星观测的证实,也能从降水中氧18同位素观测推导得出。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水汽后向轨迹模拟实验和区域模式(WRF)敏感性试验,清楚展示了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来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水汽通道存在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统计计算得出青藏高原西南部一半以上的夏季降水和这一水汽通道有关。全球气候模式预估未来印度季风降水增加,这意味着高原西南部也将变湿,从而影响高原上的生态和冰川的物质平衡。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林岩銮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地学中心乔纳森·怀特副教授等,普林斯顿大学明毅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磊研究员及田力德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合作者。

论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307/ncomms10925/full/ncomms10925.html

(据清华大学)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厄尔尼诺影响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大气水循环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降水再循环率是大气水循环的关键指标,意为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然而,前人对青藏高原降…

    2021-03-01
  • 视频 | 印度和欧亚大陆从东向西先后发生碰撞?

    地球表面被分成十二块,其中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山,但是至今仍有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一直是国际地学领域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西构造结巴基斯…

    2017-01-19
  • 青藏高原湖泊六十年变迁

    清华大学水利系HydroSky团队、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遥感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洪阳、水利系助理教授龙笛、水利系博士后万玮等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机构…

    2016-06-28
  • 两千六百万年前的西藏腹地曾为温暖湿润的低地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约5千万年前)所导致,然而对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科学家们的认识分歧很大。…

    2017-04-20
  • 喜马拉雅原羊走出西藏

    编辑: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了一枚化石,或揭示生物演化,在不同地区发现同一物种也为全球的块体运动提供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即有古生物学上的证据,然而生物的迁移和演化同时为气…

    2016-06-07
  • 科学家发现高寒草甸优势植物返青物候感应季风雨来临时间

    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物候是生物适应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形成的生长发育节律,一般认为主要受温度条件的控制,常用来指示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全球观测数据显示,气候变暖下…

    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