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模拟揭示青藏高原形成机制

在沿碰撞带走向上,岩石圈结构及物性存在强烈的非均一性。这种非均一性可能继承于碰撞前亚洲大陆南缘经历的多期微陆块增生事件。

数值模拟揭示青藏高原形成机制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形与岩石圈结构

印度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就了现今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自Argand(1924)提出印度地壳整体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的模型算起,近百年的研究为人们理解高原的构造演化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然而,对青藏高原如何形成的问题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存在“构造逃逸”、“一致性增厚”、“下地壳流”等多种模型。这些模型无法解释青藏高原的地壳变形及结构沿造山带走向的变化。

最近,地震学的研究结果显示:(1)俯冲的印度岩石圈在地幔中的角度从西到东逐渐变陡;(2)亚洲岩石圈沿着青藏高原北缘下插到高原之下,尤其是在西部帕米尔高原下方,俯冲极性发生了反转,即印度岩石圈变成了上覆板块。这些观测结果预示:在沿碰撞带走向上,岩石圈结构及物性存在强烈的非均一性。这种非均一性可能继承于碰撞前亚洲大陆南缘经历的多期微陆块增生事件。因此,沿着印度-亚洲碰撞边界地壳成分以及岩石圈强度存在重大差异。现今青藏高原在西部(邻接塔里木盆地)狭窄而在东部宽阔,可能就是岩石圈强度横向差异的反映。然而,亚洲大陆沿造山带走向的强度变化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仍然不清楚。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林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博士Fabio Capitanio、美国UIUC博士Lijun Liu以及ETH教授Taras Gerya,合作开展了三维热-力学模拟研究。作者设计了三组模型:在第一组模型中,上板块的下地壳流变性质用“基性麻粒岩”来表征,代表强度弱的亚洲岩石圈;在第二组模型中,上板块的下地壳流变性质用“辉绿岩”来表征,代表强度大的亚洲岩石圈;在第三组模型中,上板块的下地壳由两部分组成,左部分(0~200 km)的下地壳用“辉绿岩”来表征,右部分(200~1000 km)的下地壳用“基性麻粒岩”来表征。下板块的下地壳流变性质均由“斜长石”(Ranalli, 1995)来描述。

模拟结果显示:弱的亚洲地壳有利于应变向北传递,最终在碰撞带的后方形成一个宽阔的造山高原;相比之下,强的亚洲地壳抑制了高原的形成,造山吸收了大部分会聚量,同时强的亚洲岩石圈下插到印度岩石圈下方,形成了一个反极性的俯冲。当将二者合并到同一个模型中时,在模型左部(即西部)形成了一个窄的造山带,同时上板块向南下插到造山带之下,形成了反极性的俯冲;而在模型右部(即东部)形成了宽广的造山高原,下板块俯冲到高原之下。将模拟结果与印度-亚洲碰撞带的主要特征进行对比,作者认为亚洲大陆地壳的强度非均一性控制了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及其结构的东西向变化。

该研究对认识大陆地壳流变性质在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链接:Nature-Communications
(本文改编自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新闻报道)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地震波揭示高原造山带内部结构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持续汇聚,形成土耳其-伊朗-青藏高原一线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大陆碰撞的构造格局受控于三叠纪中期的古特提斯洋消亡、新特提斯洋闭合,以及后续的构造过程。区别于古老大陆…

    2016-03-25
  • 大地电磁测深为藏南上地壳熔融提供地球物理证据

    上地壳熔融是地球动力学和能源科学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关于上地壳熔融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西藏南部是我国高温地热显示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发育了水热爆炸、高温间歇泉、沸泉等高温地热显示,是我国…

    2016-11-17
  • 温度变化对GPS台站周期性位移影响

    温度变化,会造成物质热胀冷缩,地面也不例外。实际上,地面温度变化是影响地壳形变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地表的周年变化。GPS台站需实时向用户自动提供经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等,它的位置精确度至关…

    2017-04-21
  • 基于InSAR数据的2015年Illapel Mw8.3地震同震破裂反演

    2015年9月16日发生在智利西海岸的Illapel Mw 8.3地震是自2010年Maule Mw 8.8大地震后,中智利地区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它填补了著名的Coquimbo地震空段。本次地震发生在纳斯卡板块与南美板块之间的俯冲带上,该俯冲…

    2016-04-02
  •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加入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

    2020年元旦前夕,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联合会(IAGA)发布了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IGRF-13,正式投入全球使用。该模型由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丹麦、德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12个入选模型计算得到。 张衡一号…

    2020-01-15
  • 尼泊尔2015年地震前的重力场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w7.8地震,由该地震产生的同震破裂超过140km,并直接导致了约9000人死亡的灾难性后果。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数字地震学与震源物理研究室重力课题组陈石副研究员等人,根据“中国大…

    2016-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