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土壤水分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精度评价与验证

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在很多水文气象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获取准确的土

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图。其中,(a), (b), (c)和(d)分别代表四个土壤深度(4.5厘米, 16.6厘米, 49.3厘米和82.9厘米)
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图。其中,(a), (b), (c)和(d)分别代表四个土壤深度(4.5厘米, 16.6厘米, 49.3厘米和82.9厘米)

壤水分信息非常重要。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中,四个陆面过程模型(VIC,Mosaic,Noah和CLM)能够模拟得到全球土壤水分产品,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天气预报、干旱监测、农作物估产、洪涝预警等。然而,在应用这些土壤水分产品之前,必须对它们进行详细的精度评价和验证。目前对GLDAS土壤水分产品的验证工作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区域尤其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的青藏高原地区的验证工作还非常有限。

本研究中,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毕海芸博士及其合作者利用青藏高原地区两个具有不同气候条件和地表覆盖状况的土壤水分观测网络内密集的站点观测数据,对GLDAS-1及最新的GLDAS-2中四个陆面过程模型模拟的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分产品进行了详细的精度评价与验证工作,并系统分析了产品存在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四个模型均能够较好的捕捉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均在0.5以上。然而,模型模拟的表层土壤水分均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其中Mosaic模型的偏差最大。作者详细分析了模型存在偏差的原因,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排除了可能来自于降雨及近地表温度误差的影响,最终发现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存在较大偏差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造成了土壤特性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在模型中并未考虑这种分层特性。此外,模型结构误差、模型参数尤其是土壤特性参数的误差及模型模拟和站点观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尺度不匹配均是导致模型存在偏差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比GLDAS-1和GLDAS-2,发现在青藏高原地区最新的GLDAS-2产品的表现并没有优于GLDAS-1。

论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反馈给模型开发者,帮助他们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相关用户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相应的土壤水分产品时提供借鉴与参考。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D024131/pdf

(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中国水土流失引发的CO2通量效应

    流域土壤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会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其中在水力作用下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因其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而受到广为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水土流失在造成生态退化的同时也…

    2016-06-09
  • 青藏高原的地貌由冰川活动造成的?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及其地貌演化过程是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基础。青藏高原 东缘低起伏地形面与高原边缘陡峭、深切割地貌并存的地貌特征,一直是构造地貌学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有关构造热年…

    2016-07-02
  • 棕榈化石的发现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并没有那么早

    今天棕榈虽然分布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他们不怎么耐寒,尤其是幼苗。但是,最近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达4600米的地方却发现了棕榈的化石,这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

    2019-03-11
  • 新特提斯洋板片拆离发生于四千五百万年前

    随着新特提斯洋(Neo-Tethys ocean)的闭合,印度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作为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代表,是研究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的经典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

    2016-04-05
  • 粉尘对青藏高原北部河流水化学的显著影响可追溯到8Ma

    临夏盆地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被认为是亚洲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我国西部广泛发育的风尘沉积被认为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过程密切相关。现代高原北部干旱区河流水化学研究表明春季沙尘暴是影响…

    2017-04-19
  • 藏南冰湖记录冰川活动

    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冰川不断的倒退或前进,因而冰川的活动则记录的气候的变化活动。 藏东南地区是中国季风温冰川分布中心区之一,该地区冰川正经历剧烈退缩。然而较长时间尺度上冰川变化的记录和原因分析研究不足。…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