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先锋种分布格局和动态历史影响

沙米群体采样位置、nrITS(a)和cpDNA(b)单倍型分布及拓扑结构
沙米群体采样位置、nrITS(a)和cpDNA(b)单倍型分布及拓扑结构

地层学数据分析与研究能够揭示出亚洲内陆沙漠化逆转过程与冰期间冰期存在显著耦合关系,但该项研究尚缺乏大尺度植被和分子数据支持。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寒区旱区逆境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马小飞团队从植物分子谱系地理角度,首次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生态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先锋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学名沙蓬)的种群定植、遗传分化、种群动态及其分布式样的深远影响。

马小飞团队基于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流动沙丘的一年生先锋植物沙米的现存分布区的全面调查,采集了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雅江河谷、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等典型沙化土地区域的46个群体共188个沙米样本,利用5个母系遗传的叶绿体基因(cpDNA)和一个双亲遗传的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片段(nrITS)的序列变异式样,构建了沙米的谱系结构,并成功模拟了其群体动态历史和不同时期的分布区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沙米大约在1.6Ma起源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随后在几次冰期期间,随着亚洲内部干旱化加剧,沙米通过3次大的定植过程扩散至其他沙漠及沙地,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与其他区域的种群相比,处于季风区的沙米有效群体的快速增长,印证了季风气候能显著驱动荒漠植物快速进化。分子谱系还揭示了青藏高原(QTP)的沙漠化可能始于1.1Ma左右,早于先前的风尘记录。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沙米的潜在分布区将向高亚洲(High Asia)区域扩张,青藏高原也存在沙漠化的巨大风险。

该项研究通过对草原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转化过程中的典型先锋植物的分子谱系调查,不仅为理解沙漠生态系统对季风气候的响应提供了新的分子数据支持和解析角度,还为选育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未来作物—沙米提供了生态适应性潜力和种质资源评估。

本研究项目受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使用卫星监测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已经对低洼沿海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影响,其未来前景也不容乐观。我们知道,海平面上升是由海水受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融化增加海洋水量所导致的。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2024-03-03
  • 生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全球暖化造成气候变异度增加,但是生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异仍未有整合的理论。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系黄倬英博士与沈圣峰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兼任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所)的研究团队,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2016-04-03
  • 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受中亚超级大旱而推迟

    丝绸之路一直是过去2000年来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最重要舞台,其中,中亚(西域)是其核心区。事实上,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的青铜时代,就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史前丝绸之路。最近一项研究,揭示过去数千年中亚降水变…

    2021-03-04
  • 气候暖化对微生物活动对永久冻土带土壤碳库影响

    (据清华大学)该校环境学院周集中研究组在《自然》子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2月22日在线发表题为《全球暖化使冻土土壤碳库易受微生物快速降解影响》(Tundra soil carbon is vulnerable t…

    2016-02-25
  • 贡嘎山海螺沟全新世冰川前进与气候

    冰川前进和后退所留下的地貌特征为重建古冰川规模大小以及推测当时的古气候信息提供了直接证据。目前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地貌的年代学研究上,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可以为古冰川的定量重建打下坚…

    2016-05-21
  • 全球变暖使水稻减产

    全世界逾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准确预估未来气候条件下水稻产量变化对维护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作物模型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影响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模型结构、…

    201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