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u=2366182516,3091299073&fm=21&gp=0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溶栓后远程脑实质出血(rPH)可能与脑淀粉样血管病有关,虽然目前支持数据是有限的。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溶栓后rPH的危险因素。

这是一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观察性研究,这些患者通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并被列入了一个多中心前瞻性登记中。rPH被定义为后续CT检测到任何额外脑出血。研究人员收集了人口,临床,实验室,放射学和结果变量。在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子集中,研究人员评估了脑微出血,皮质表面铁沉积症,脑白质疏松症的区域分布和负担,以及在解剖学上与缺血性病变无关的由最初症状引起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研究人员比较了那些有或没有RPH或脑实质出血的患者。通过多变量由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了rPH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人员评估了992例患者(平均年龄74.0±12.6岁,52.9%为男性),其中40841%)例进行了磁共振成像。26例(2.6%)有RPH8例(0.8%)既有RPH也有PH58例(5.8%)有PH900例(90.7%)没有出血并发症。脑叶微出血(比值比8.095%置信区间,2.3-27.2)和最近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比值比4.895%置信区间,1.6-14.1)增加了rPH的风险。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溶栓后rPH的发生与不同区域的脑叶微出血和多个局部缺血损伤有关。

本文作者Prats-Sánchez等来自于西班牙圣十字圣保罗医院神经科,论文发表于2016年7月Stroke杂志。

论文链接: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6/07/12/STROKEAHA.116.013952.abstract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