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筐石(Calathium)是一类属于多孔动物门的动物化石,但曾长期被认为是属于古藻类植物。含瓶筐石的生物礁在早奥陶世的浅海广泛分布,但在随后的的中奥陶世迅速衰落。在我国西北的塔里木巴楚地区,奥陶系达瑞威尔阶早中期的一间房组地层保存了同时代鲜见的瓶筐石-微生物礁。前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礁的亚相分析、礁群落的基本组成以及个别建礁者(例如钙质微生物)的描述等方面,缺乏对礁灰岩内部细节的深入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李启剑博士及其合作者对一间房组中段的瓶筐石-微生物礁进行了系统采样,有针对性地采取连续切片的研究方法,详细剖析了礁灰岩内部结构。其礁灰岩可分为三大类:瓶筐石-微生物格架岩,棘皮类-瓶筐石障积岩和苔藓虫-微生物粘结岩。瓶筐石-微生物格架岩作为主导类型,是由瓶筐石构建并被微生物加固的三维礁格架。大量瓶筐石个体间由发达的壁外结构相连,显示其高效的造架能力。连续切片揭示瓶筐石的出芽生殖现象,表明其海绵动物的属性。与早奥陶的石海绵-瓶筐石相比,此礁内石海绵十分罕见。苔藓虫虽然丰度也不高,但却是附着于瓶筐石表面最重要的包壳动物。
纵观整个奥陶纪生物礁的演变历史,达瑞威尔晚期是后生动物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多样性极高的典型钙藻-珊瑚-层孔海绵群落。而在此之前,即中奥陶世之初到达瑞威尔早中期的一段时期,全球生物礁发育十分有限,主要只在劳伦古陆、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美前科迪勒拉等有零星报道。因此,塔里木一间房组的这一研究进展让我们对后生动物礁迅速崛起前礁体的构建方式和礁群落的演化历程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由于生物礁往往是油气储集的重要地层,因此对这类奥陶纪生物礁的研究也可以为相关时代的油气勘探提供信息。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的资助。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在线发表。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16303029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