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年前古木化石揭示气候变化

1_2013022417070214zXC

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因产出带毛恐龙和早期被子植物等化石而闻名于世,但对该生物群中保存有解剖构造特征的木化石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报道5属6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对辽西地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木化石进行了系统采集和研究,并陆续取得了新进展。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发表了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师范大学、南京古生物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共同完成的有关辽西北票义县组木化石新发现的研究成果。

辽西北票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北票崖柏型木化石(新种)及解剖构造特征
辽西北票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北票崖柏型木化石(新种)及解剖构造特征

该成果通过系统解剖学的研究,报道了北票黑城子盆地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四个木化石类群,其中三个为首次报道的新类型,分别为:北票崖柏型木(新种)(Thujoxylon beipiaoense sp. nov.)、黑城子落羽杉型木(新种)(Taxodioxylon heichengziense sp. nov.)、生金北沟原始雪松型木(新种)(Protocedroxylon shengjinbeigouense sp. nov.)及辽宁金松型木(Sciadopityoxylon liaoningense Ding)。这些木化石新材料的发现,使得辽西北票地区义县组的木化石增加到9属10种,进一步丰富了该组木化石多样性的认识,揭示了热河生物群繁盛时期裸子森林植被类型主要以罗汉松科、金松科、松科、柏科等植物构成。

该项新发现对深入揭示辽西地区早白垩世古气候演化提供了新证据。尽管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辽西早白垩世义县期古气候特征进行过研究,但目前基于不同参数重建得到的古气候特征仍存在差异和争议。王永栋等的这项成果,基于对辽西义县组木化石属种类型多样性及古地理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树木年轮和敏感指数等定量数据,提出辽西地区早白垩世盛行温凉、湿润的季节性气候特征、且水分供应存在年际变化的新认识。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合作团队项目等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7115301361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江西萍乡上栗县发现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杨家湾1 号洞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在我国南方诸省十分常见,但在江西省界内以往仅有零星报道。在近一期《人类学学报》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和江西省萍乡博物馆邹…

    2016-07-08
  • 中国华南发现奥陶纪末间冰期沉积物证据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是全球上奥陶统赫南特阶底界“金钉子”所在地,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及其后残存、复苏与再辐射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然而,长期认为区域内赫南特期唯一的碳酸盐岩地层(以观…

    2016-03-01
  • 科学家发现长达35米的恐龙化石,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

      新发现的六只恐龙骨骼化石可能是曾经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这些化石是在阿根廷的同一巴塔哥尼亚采石场发现的,包括椎骨和肋骨骨骼,分别来自六只年轻的成年恐龙。这个物种被称为Patagotitan mayorum,它的体重…

    2017-08-13
  • 早中新世发现犬熊类化石新材料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王晓鸣等2015年我们在内蒙古中部早中新世敖尔班组下红层中首次发现一枚犬熊类的左上第一臼齿,这颗臼齿虽然零星,但非常特征,属犬熊科(Amph…

    2016-03-26
  • 中德科学家发现昆虫纲化石新目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组与德国昆虫学家合作,发现了产自白垩纪缅甸琥珀(约一亿年前)的一个昆虫纲化石新目:奇翅目Alienoptera,成果已在线发表在Gondwana Research。动物所博士白明为第一作者,…

    2016-03-18
  • 寻找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化石

    来自华南瓮安生物群的陡山沱组大约有6亿年的历史,最新研究提供了埃迪卡拉时期的海洋生物的快照 – 大约6.35到5.41亿年前。 该研究主要参与者为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地球科学学院的John Cunningh…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