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地貌由冰川活动造成的?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及其地貌演化过程是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基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缘低起伏地貌面“冰川侵蚀”模式图
青藏高原东缘低起伏地貌面“冰川侵蚀”模式图

东缘低起伏地形面与高原边缘陡峭、深切割地貌并存的地貌特征,一直是构造地貌学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有关构造热年代学结果揭示出龙门山构造带及邻区存在~30-25 Ma与~10Ma两期快速冷却事件,进一步加深了高原边界构造变形的认识。除此之外,目前有关低起伏地貌面的形成机制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澡盆填充说”重点强调了地表侵蚀削高填低的作用,而“均衡调整说”则认为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变结构通过均衡调整控制了平坦地貌以及高原不断隆升和扩展。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室张会平研究员、刘静研究员与合作者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的野外地貌调查、U-Th/He构造热年代学及热历史模拟等研究,指出在高原内部同样存在两期幕式剥露隆升事件,该结果与龙门山构造带地区结果一致。在综合现有热年代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也发现区域构造隆升事件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特征,揭示出区域低起伏地貌面存在非等时发育的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冰川地貌解译,发现冰川侵蚀与冰缘风化作用可以形成上述非等时低起伏地貌面,揭示出冰川在高原地貌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冰川侵蚀”新模式否定了青藏高原东缘低起伏地貌面形成于海平面的传统认识,进而对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隆升模式提出了的质疑。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Earth and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6302734

(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什么是冰川地震学?

    冰川地震学结合了冰川学和地震学的综合优势,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2003年Ekstróm等研究格陵兰岛大规模冰崩产生的长时间波形时,提出“冰川地震”(以下简称冰震)的定义。过去十几年中,源于研究人员对全球记录的冰…

    2021-03-29
  • 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土壤水分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精度评价与验证

    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在很多水文气象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获取准确的土 壤水分信息非常重要。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中,四个陆面过程模型(VIC,Mosaic,Noah和CLM)能够模拟得…

    2016-06-24
  • 厄尔尼诺影响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大气水循环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降水再循环率是大气水循环的关键指标,意为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然而,前人对青藏高原降…

    2021-03-01
  • 峨眉山记录青藏高原的扩张

    近年来,青藏高原东缘因其陡峻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质情况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南部,是雅安-峨眉褶皱带向东楔入成都平原的前缘。此前对于高原东缘构造变形过程以及年代…

    2016-03-17
  • 冥王星上也存在板块构造?

    据新视野太空使命专题报告中的5项新的研究结果报道,冥王星的表面呈现了形形色色的风貌。该矮行星与其大卫星——冥卫一(Charon)的相异性要多过相似性。更重要的是,本研究集揭示,冥王星会改变其在太空中的环境-即…

    2016-03-19
  • 解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的强烈隆升,最终成为迄今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达308万平方公里的巨大高原,其寒冷、低氧、高太阳辐射、生物资源匮乏和恶劣生存环境对史前人类的生存繁衍形成极大挑战。青藏高原周边山地陡峻、…

    202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