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们表达和沟通思想的方式。虽然语言本身不等同于思想,但语言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大脑对时间的感知。你会如何描述自己打盹儿的那五分钟,或者某部电影放映的那两个小时?「休息时间很短嘛;这部电影好长……」身在汉语环境中的你,或许会这样形容。那其他语言的人呢?
时间「长短」还是「大小」?
在形容一段持续时间(duration)时,汉语跟英语、瑞典语相似,都是用物理世界中长度的概念来形容,如「短暂」的休息(a short break),「漫长」的婚礼(a long wedding)。
而在希腊语和西班牙语中,人们习惯用物理世界中容量的概念来形容一段时间,如「小」休息(a small break),「大」婚礼(a big wedding)。
对于一种语境的人而言,另一种描述时间的方法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
然而,语言学家Panos Athanasopoulos 教授和Emanuel Bylund 教授的研究发现,能够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沟通的双语者(bilingual),会很自然地、下意识地按照当前使用的语言来感知并描述时间,并在不同语言之间灵活切换。
这项成果首次证实了不同语言对人们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的影响。
时间感知实验
参与实验的被试者是可以同时流利使用瑞典语和西班牙语的的双语者,他们熟悉每一种描述时间的方法——瑞典语用「长短」,西班牙语用「大小」。
实验中,被试者会观看屏幕上一条不断延长的线,或者正在注水的一个容器,然后对该过程持续的时间做出估计。
同时,被试者会收到一个提示词,要么是瑞典语中对应duration 的「tid」,要么是西班牙语中对应duration 的「duración」。
结果一目了然
当被试者收到瑞典语提示词时,他们会根据屏幕上的线走过的距离估计持续的时间,用长度进行描述,而不会关注容器有多满。
反之,当被试者收到西班牙语提示时,他们会改变策略,根据容器加满的情况估计时间,用容量进行描述,不受线延长的影响。
Athanasopoulos 教授分析说,人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即使意识不到,大脑也会被调整至新的感知维度。双语者可以毫不费力地、下意识地使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描述时间,恰恰表明语言可以在人们毫无意识下影响大脑的基本感觉,比如视觉、情绪,以及我们刚刚证实过的——时间。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承载着某种文化的世界观。双语者是更灵活的思考家,有证据表明,每天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切换,有利于发展人的学习能力和多任务执行能力,长远来看,也有益于人们的精神健康。
论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447839
(据 明日科学)
本文来自明日科学,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