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光源照明开创新型大视场非标记纳米显微成像

光学成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利用光学显微术,人们可以观察到和了解到微观世界的奥秘。1873年,德国科学家Abbe提出光学成像系统的“衍射极限”,任何光学显微镜都存在一个分辨率极限,由光波长以及透镜的数值孔径决定。光学显微成像系统由于“衍射极限”的存在,可见光波段无法实现200纳米以下的高分辨成像。为此人们不断努力,研究发展超分辨成像技术,希望突破衍射极限,获得更高的分辨率。2014年从事荧光超分辨光学显微术的三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开启了人类利用荧光标记方法实现超分辨显微的大门。尽管人类的光学显微已进入超分辨时代,然而目前的超分辨显微术遇到了需要借助荧光标记、成像速度慢、样品选择性强、应用对象受限等瓶颈。因此探索并发展无需标记、视场大、结构与相位均能快速成像的新型超分辨光学成像系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基于一维纳米发光材料的新型纳米成像技术原理及效果
基于一维纳米发光材料的新型纳米成像技术原理及效果

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旭、杨青团队利用发光纳米线环形照明,实现了高效的宽场、远场、实时非标记二维纳米可见光波段显微成像。这种成像方法已经在集成芯片、蓝光DVD、3T3 l1癌细胞等多类亚波长样品上得到验证,展示了其普适性强、方便使用的优点。所获得的视场达1000平方微米,比其它远场非标记远场超分辨成像技术提升一个数量级以上。这种新型的非标记显微术,可以很方便地集成在传统显微镜上,为在纳米尺度上观测细胞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在生物医学、集成芯片和纳米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017年2月17日,该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著名的物理学顶级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18, 076101, 2017)。

原文链接: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8.076101

(据浙江大学)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ICME等离子体的阿尔芬波加热机制被证实

    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CME)在内日球层径向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膨胀。如果该膨胀是绝热过程,那么一般认为ICME内等离子体温度的下降速度会比周围的太阳风等离子体要快。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研究员、…

    2016-11-29
  • 中国科学家科研人员发现银河系的近邻卫星星系NGC55中的X射线瞬变源

    我们的银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孤独的,有一些小星系就像卫星一样围绕着它,也因此被称 作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在南半球,不需要借助望远镜,就能轻易看见天空中的两个云状的天体结构,它们就是银河系卫星星系中的两大代…

    2016-04-02
  • 态空间维数提高百亿倍,玻色取样逼近里程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以及德国和荷兰的科学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20光子输入60×60模式干涉线路的玻色取样量子计算,输出了复杂度相当于48个量子比特的希…

    2019-12-27
  • 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的量子纠缠分发

    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它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它粒子,这被称为量子力学非定域性。量子纠缠所体现的非定域性是量…

    2017-06-18
  • 中科大首次实现单向量子非局域性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许金时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实验实现了单向量子导引(one-way EPR steering),定量揭示了一类非…

    2016-04-27
  • 拍摄微观世界的立体电影

    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光学显微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大的成像深度、更快的成像速度。特别是对于生物活体显微成像来说,生物组织对光的散射使得噪声大大增强,严重影响了空间分辨率和成像深…

    201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