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对青藏高原北部河流水化学的显著影响可追溯到8Ma

粉尘对青藏高原北部河流水化学的显著影响可追溯到8Ma

临夏盆地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被认为是亚洲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我国西部广泛发育的风尘沉积被认为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过程密切相关。现代高原北部干旱区河流水化学研究表明春季沙尘暴是影响河流溶解组成分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因而在研究内陆干旱区化学风化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粉尘组分的贡献。然而现代粉尘沉降的显著水文作用在地质记录中难以有效识别,因此,我国现代西部干旱区水文受粉尘作用的诊断特征和形成历史尚不清楚。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方小敏研究员、杨一博博士后与法国科学家Albert Galy等人合作,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临夏盆地发育古土壤的一套晚中新世河流相沉积结合蒸发岩、硅酸盐的各类常量、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矿物及薄片分析,开展了细致的自生碳酸盐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分析。研究首先揭示了~8Ma高原东北部隆升主要控制了区域化学风化和气候变化过程。进一步通过自生碳酸盐Mg/Ca-Sr/Ca协变关系在~8Ma前后的显著差异,逐步排除各类潜在影响因素后,建立了水溶液在碳酸盐分离结晶过程中与粉尘输入组分不断混合的自生碳酸盐形成模型,并得到现代风尘组分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硅酸盐Nd同位素的验证。

上述研究揭示了粉尘输入控制了~8Ma以来临夏盆地河流水化学组成。因此,现代高原东北部干旱区水化学受粉尘输入控制的格局可以至少追溯到~8Ma,而该时期高原东北部的显著隆升及内陆干旱化加强过程是其最终控制因素。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1630427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7300699

(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喜马拉雅原羊走出西藏

    编辑: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了一枚化石,或揭示生物演化,在不同地区发现同一物种也为全球的块体运动提供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即有古生物学上的证据,然而生物的迁移和演化同时为气…

    2016-06-07
  • 青藏高原的地貌由冰川活动造成的?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及其地貌演化过程是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基础。青藏高原 东缘低起伏地形面与高原边缘陡峭、深切割地貌并存的地貌特征,一直是构造地貌学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有关构造热年…

    2016-07-02
  • 塔吉克斯坦发生7.2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2月23日8时37分在塔吉克斯坦发生7.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7.98度,东经73.29度,距中国边境线最近约82公里。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矩张量为6.8,震源深度20.5km,震源机制显示此次地…

    2023-02-23
  • 气候变暖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稳定性

    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大型增温-控水实验平台 植物群落生产力的稳定性(年际波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群落稳定性主要与物…

    2017-05-16
  • 厄尔尼诺影响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大气水循环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降水再循环率是大气水循环的关键指标,意为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然而,前人对青藏高原降…

    2021-03-01
  • 新特提斯洋板片拆离发生于四千五百万年前

    随着新特提斯洋(Neo-Tethys ocean)的闭合,印度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作为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代表,是研究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的经典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