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你确定这不是假新闻吗?

假新闻或谣言,一直存在,如今在信息海洋的世界里尤甚,如何辨别假新闻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等等,你确定这不是假新闻吗?
(文/Wen-Jing Lin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

 

从去年(2016 )的美国总统大选之后,美国社会开始强烈关注「假新闻」这项议题。不过台湾的大家似乎更早就遭受假新闻的荼毒,算是走在世界潮流的前沿吧?(该觉得骄傲吗这…)不过,大家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执行「事实查核」( fact checking )呢?应该是在对新闻内容感到有所怀疑的时候吧。但是啊,研究发现当我们知道有其他人也在读这些可疑的新闻时,进行事实查核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这个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者以一系列八个实验来告诉大家一件事-人们一旦觉察到其他读者的存在,进行事实查核的意愿便会降低。不过只要提醒人们回想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便有机会抵消这个负面效果!

主要的实验流程是这样的:实验参与者必须登入某新闻网站并在上面阅读三十多个新闻标题,但这些标题有真有假,参与者的工作便是决定哪些标题是真的哪些标题是假的。每答对一题得一分,但若答错一题也会被扣一分,最终的分数会被换算成金钱发放给参与者。选项有三个,除了〔真〕和〔假〕之外,还有〔事实查核〕这第三个选项。如果参与者在某一题选了〔事实查核〕这个选项,那他就可以在实验结束时得知这一题的正确答案。

参与者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在登入新闻网站后,会见到自己的名字显示在网页角落,在此将这组称之为〔单独〕组。另一组人在登入后,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会看到另外102 个正在线上的其他使用者的名字,称之为〔群体〕组。就这样,这个操弄很简单吧?但是这样竟然对参与者选择〔事实查核〕的意愿产生了影响。不管在哪个实验中,〔群体〕组的参与者选择〔事实查核〕的比例都比〔单独〕组还要低。而且不管选择〔事实查核〕可以加分或会被扣分,结果都是一样的。

接下来的实验更神奇了。研究者把原本的「新闻网站」改成「Facebook 」,也就是让参与者在 Facebook 的界面上读这些新闻标题并判断真伪。结果当界面换成 Facebook 这种社交网站之后,〔单独〕组选择〔事实查核〕的比例竟然降得跟〔群体〕组一样低。是不是因为 Facebook 这种社交网站,不管怎样都会给人“总是会有谁也在看吧”的感觉呢?

中间还有好几个实验,这边先略过不谈,不过我想提一下最后一个实验。因为研究者发现,一般而言警觉性(vigilance )比较高的人,似乎比较不容易因为身处群体中就疏于事实查核。是以在最后一个实验中,研究者想知道人们的警觉是不是造成〔群体〕组事实查核比例较低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于是便要求参与者在开始读新闻之前先回想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职责、义务与责任( duties,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这么一做果然让〔群体〕组选择〔事实查核〕的比例增加到跟〔单独〕组一样高!

所以啰,大家以后记得提醒自己,在社群网站上看新闻的时候要特别提高警觉,别看到按赞数很高或是超多人分享就糊里糊涂地跟着按赞分享喔!

论文链接:PNAS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