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昆虫共生细菌传播机制

1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共生细菌。这些细菌与各类生物共生,并影响和调控它们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状态。例如,人体内的细菌细胞数量是人类本身细胞的10倍,绝大部分都是有益细菌,许多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器官”,我们的消化、生长到自我防卫等基本生理活动都只有在它们的参与下才能正常完成。昆虫共生细菌的普遍作用近年来也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共生细菌参与和调控各类昆虫的营养代谢、生殖、抵御不良环境、甚至形态变异(如拟态)等生命活动。

烟粉虱及其所传植物病毒是全球农业生产的重大有害生物。烟粉虱共生细菌参与调控烟粉虱的基本生命活动,如获取营养、传播病毒等。这些细菌通常被特化的寄主细胞-含菌细胞所包裹,通过雌虫卵巢垂直传播代代相传,但长期以来对其传播机制不了解。浙江大学刘树生教授课题组和美国康奈尔大学Angela Douglas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整合转录组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电子显微学等领域的方法和技术,首次发现了烟粉虱从若虫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含菌细胞发生了显著的细胞和分子重塑。细胞之间的粘附减弱,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变小至稳定大小,并且细胞变得能自主移动,这些变化促使含菌细胞携带胞内的共生细菌一起进入昆虫的卵巢,实现了共生细菌的垂直传播。含菌细胞的变化发展伴随着细胞骨架的重组和细胞-细胞粘附、细胞增殖、细胞能动性等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这项研究首次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明了含菌细胞能够根据寄主的发育进程,协调基因表达和细胞行为,从而介导内共生细菌的垂直传播。这些原创性成果将有效促进烟粉虱与细菌共生关系的研究,并为探究通过干扰共生细菌的功能来控制烟粉虱的危害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成果以亮点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 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昆虫学科博士研究生单红伟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树生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美国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非洲烟粉虱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3/1833/20160580.abstract

(据浙江大学)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科学家实现肿瘤持续生物自发光成像

    体内外脂肪酸酰氨水解酶(FAAH)活属于丝氨酸水解酶家族,能降解人体内大麻素,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体内过表达FAAH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紊乱综合症,而治疗策略则是使用FAAH的抑制剂。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是…

    2016-07-05
  • 科学家发现四百万年前的古老细菌

    科学家在世界上最深的洞穴之一发现了一种非常古老的细菌菌株——类芽孢杆菌,它似乎对现代医学中最强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这种细菌已隐藏于洞穴之中超过400万年,表明“超级细菌”不需要人类和药物的影响就能对某些类…

    2016-12-27
  • 活体动物中的生物正交新反应

    生物正交反应(Bioorthogonal reaction)是指能够在活体环境下进行的化学反应, 对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活细胞上的生物正交反应,并在…

    2016-05-18
  • 研究人员发现畸形儿发生的原因

    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卫研究组发现自噬在支持细胞中参与外质特化结构的组装,支持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的缺失会导致畸形精子症的发生。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6年3月17日autophagy杂志。 目前,全世界范围…

    2016-03-26
  • 中国华北发现距今15.6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报道了距今15.6亿年前的、个体长达30 厘米以上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这是关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

    2016-05-20
  • 智能手机塑料膜可能具有“欺骗”治病细菌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瑞典医学纳米科学中心卡罗林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智能手机屏幕可能具有“欺骗”治病细菌新陈代谢的作用。文章发表于《生物膜与微生物》杂志。通过增加或减少塑料膜表面的电子,细菌可能被“欺骗”…

    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