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巨灾准备刻不容缓,来自新冠肺炎事件的启示
截止3月10日,新冠肺炎防控已经进入关键时刻。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广泛的社会动员,举国抗疫,我国境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同时也应看到,全球病毒传播情况还在不断恶化,境外输入压力不断提升。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应经超过11万例,死亡人数超过4000多人,超过玉树地震和“911”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受疫情影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达到数万亿元,远远超过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1年日本“311”地震海啸造成的损失,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灾难性事件。新冠肺炎事件是典型的经济快速发展后所产的灾难性事件,是新时期典型的灾难性事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纵贯新冠肺炎事件的演化过程,导致事件恶化的教训发人深思。
- 一是作为科学决策支撑的监测预警系统失灵,失去了早期风险控制的最佳时期。
- 二是缺乏有针对性、可行的行动预案,缺乏必要的大规模灾难性事件的准备,对整体防控行动产生了负面效应,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三是事件早期地方政府被动应付,防范工作滞后于疫情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重大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问题演化及其后果严重性考虑不足,产生决策失误。
巨灾风险防范的短板及其影响更为严重,认真总结汲取新冠肺炎事件的教训,对做好我国巨灾应急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特别是特大地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流域性特大洪水、特大干旱和巨型滑坡等引发的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多灾种并存或链式发展的巨型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毁灭性破坏,减缓国家发展,甚至葬送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以来抗灾防灾标准一直偏低,城乡建筑设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极端事件易损性高;在规划方面缺乏红线控制,人口财富、产业及关键基础设施极端事件暴露度高。一旦城市与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生态系统遭受极端自然灾害事件毁坏,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乃至国家安全将会遭受颠覆性的严重影响。其破坏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新冠肺炎。考虑我国所处地球动力环境及其气候变化等因素,我国随时可能发生巨灾,巨灾准备刻不容缓。
个人认为亟待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以“易损性和暴露度”为核心的风险评估与区划
明确对公众生命财产、社会发展、经济运行和生态环境不可接受后果,并建立明确的指标。全面排查相应巨灾“危险源”与“风险源”,建立以高暴露度和强易损性为核心物项的数据库,作为减少存量巨灾风险、应对存量巨灾风险的依据。同时应建立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巨灾风险评估体系,为有效防范新生风险提供依据。
建设巨灾全过程精准监测预警系统
应加强巨灾孕育发生及其演化机理研究,并将其用于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和建设,提升巨灾演化监测预警的针对性,提升系统科学预见性。应当从自然事件的监测预警向灾害风险及其后果的监测预警转变,提升对灾害链及灾难性后果的预警能力。应当加强人工智能、自动感知及区块链技术在监测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对科学决策的支撑,减少特殊利益方对监测预警系统的影响。
全面加强全社会主动风险防范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国土规划在巨灾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严格划定发展红线,降低人口、财富和产业在高危险地区的暴露程度。制定和完善针对巨灾防灾抗灾设防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减降低城市既有建筑与关键基础设施巨灾易损性,提升新建改建建筑与关键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提升企事业单位巨灾风险防范能力,改进巨灾情景下的业务连续性,减少巨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提升社会巨灾韧弹性。
统筹强化巨灾应对软硬实力
应加强巨灾应对预案编制。加强对巨灾规模、范围和影响的认知,加强巨灾情景库建设,编制可操作性的针对巨灾全过程控制的行动预案。应当针对各种典型巨灾情景,通过反复演练,动态调整完善预案。应加强巨灾应对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完善相应防灾抗灾标准,确保应急相关房屋建筑与装备灾害发生后的使用功能。应建设具有鲁棒性的指挥技术系统,保障或能迅速修复通讯、信息、能源、交通等重要设施系统功能,确保灾后的应急指挥系统正常运转。东部城市地区若发生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无家可归人员或超过千万,重伤和死亡人口或超过百万。应借鉴新冠肺炎事件处置建设方舱医院的检验,改进会展场所、体育场馆的抗灾能力,并制定相应设计标准,使得这些场所在巨灾发生后能迅速改造为应急避难场所和方舱医院。应加强应急后勤保障系统建设,研发模块化、多功能和便于远程投运的应急装备,科学规划物资储备,确保灾后投送能力,提供及时提供生活保障、及时提供能源保障、及时提供通讯保障的能力。应加强应急救援和处置队伍建设,包括专业队伍、社区队伍、志愿者队伍。同时也应常规化应急演练和培训,提升广大公众灾后应急救援能力。
持续不断完善巨灾准备与应急的体制机制
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针对巨灾,国家应有专门常设机构负责跨部门的巨灾准备工作。建议针对巨灾建设科学高效的常规化指挥系统,建设常规化区域协同联动机制,自下而上将巨灾准备纳入常规工作,自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完善法规政策。
加强全民巨灾科普启蒙教育
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优秀科学家为源头,以自然灾害科普专业队伍和相关企业为主体,以正规教育和公众社会传播为载体,全面推进全民巨灾科普和启蒙教育。让人人具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巨灾风险成为可见,让专业知识广泛传播,让科学理论全面指导巨灾准备,让最先进的技术成为巨灾准备提质增效的关键手段。
作者介绍:
高孟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工程地震与地震区划方法研究、区域和全国尺度地震区划编图、城市地震小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定、地震活动性模型研究和地震中长期预报理论和应用研究、抗震设防基本问题研究、地震损失估计方法研究、地震资料分析处理等工作。作为编委会成员,参加编制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作为常务副主编组织编制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993年以来共计主持国家项目6项,部委项目7项、包括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两项,公益性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重大项目3项。
本文来自中国地震台网,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