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111539_web

全球暖化造成气候变异度增加,但是生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异仍未有整合的理论。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系黄倬英博士与沈圣峰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兼任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所)的研究团队,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运用进阶分析模式结合全球尺度气象模拟空间图层与全球超过16000种陆域脊椎动物的资料,来了解日温差及季节温度差(或年温差)对于生物海拔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与经典生态学假说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已于2016年3月25日发表于《Science》。

气候变异度假说(climatic variability hypothesis)已发展将近半个世纪,该假说认为,随着纬度或海拔增高,生物身处的气候变动幅度会加大,其生理上对气候变异度的耐受性也会增加,因此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分布范围较广,该假说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巨观生理学规则(macrophysiological rule),但根据研究团队长年在台湾山区的微尺度观测发现,生物更需面对各种短期(例如日温差)的气象变异,此假说显然未能充分解释生物的适应机制,尤其是对于热带与近热带这些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的生物。为重新检验此经典假说的普及性,研究团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各种气候因子的影响途径,配合理论生态学方法,再辅以长期高解析度的全球气候空间资料库、大量的生物数据,重新分析来自全球180座山的陆域脊椎动物之海拔分布跨幅资料。结果发现,年温差越大,生物海拔分布跨幅越大,此结果支持传统的「气候变异度假说」。然而结果也发现,若日温差越大,生物海拔分布跨幅却越小;也就代表生物在短期气候变异度较强的环境下,生理上能适应的温度范围反而较小。这似乎说明了生物在面对长期(如年温差)及短期(如日温差)的气候变异度时,会出现不同的生理适应策略。

从全球环境变迁研究的巨观角度来看,目前国际上对气候变迁对于生物圈的影响的研究(例如IPCC Working Group 2 Assessment Report),主要将重点放在长期气候变化对于原生物种的威胁,本研究成果灌注了一个评估环境变迁冲击的新面向,建议应该将短期气象变异与极端气象对于动物行为生态的影响也纳入考量。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别为詹伟平先生(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助理,台大森林系(所)94(98)级)与陈一菁博士(成功大学生命科学系),其他共同作者包括Robert Colwell博士(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与刘维中博士(中研院统计科学所),研究经费主要由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醉月湖平台计画、中央研究院前瞻计画与奖励国内学人短期来院访问研究以及科技部支持。

论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1/6280/1437

(据台湾大学)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贡嘎山海螺沟全新世冰川前进与气候

    冰川前进和后退所留下的地貌特征为重建古冰川规模大小以及推测当时的古气候信息提供了直接证据。目前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地貌的年代学研究上,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可以为古冰川的定量重建打下坚…

    2016-05-21
  • 生物多样性,可能是人类对抗极端气候和全球暖化的最佳利器

    生物多样性在野外的力量,与实验预测的其实不一致,因为生物多样性在田野中的力量超过了实验,甚至超过了气候的影响

    2017-10-19
  • 两千三百万年前兰州还是湿润的森林草原区

    随着新生代地球气候变冷,地球上的哺乳动物逐渐取代了中生代处于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成为地球上脊椎动物中的优势群体。亚洲的哺乳动物化石含量丰富并且分布广泛,但是亚洲哺乳动物年表(ALMA,主要来自中国)无论…

    2016-12-06
  • 美国的尖尾沙鹀可能会消失

    随着气候的变化,导致该鸟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如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将会在五十年内在美国消失,而且将是未来第一个消失的鸟类。

    2016-11-30
  • 全球变暖使水稻减产

    全世界逾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准确预估未来气候条件下水稻产量变化对维护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作物模型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影响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模型结构、…

    2017-01-12
  • 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繁殖候鸟体型变小

    红腹滨鹬Canutus 亚种(Calidris canutuscanutus) 每年在苔原带的繁殖地和非洲的越冬地之间迁徙。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出生在较为温暖的年份的滨鹬身体更小,因为它们出壳时间与食物高峰期不匹配。当这些体型较…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