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大灭绝可能是海洋酸化造成的

工业造成海洋酸化
现代工业造成海洋酸化

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演化史中最严重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在前后6万年时间内,多达8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约75%的陆地生物忽然消失,整个海洋、陆地生命损失惨重。关于当时为何发生物种大灭绝,科学家倾向于认为,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是导致陆地、海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在大灭绝期间海水是否存在酸化并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前一直缺乏直接证据。

海洋底栖生物矿化作用如钙质壳的形成等,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盐度、含氧量、酸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后Claudio Garbelli等最近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前和大灭绝期间腕足动物钙质壳纤维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大灭绝层位,小嘴贝大类腕足动物壳第三层柱状层往往不发育,壳质纤维体变小。而扭月贝大类的柱状层和纤维大小并未发生变化,最终这一大类中长身贝目、直形贝目、石燕贝目等古生代主要类群在此次事件中全部灭绝。

腕足动物壳扫描电镜图像
腕足动物壳扫描电镜图像

通过与现代不同环境腕足类的壳质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人员推断当时大灭绝层位很可能存在海洋酸化的现象。小嘴贝大类的壳质纤维小型化使其更加能适应恶化的海洋环境,并最终渡过难关。

论文链接:Garbelli, C., Angiolini, L., Shen, S.Z., Biomineralization and global change: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Geology, doi:10.1130/G38430.1.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塔里木盆地发现奥陶纪最大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生物群

    蓝细菌钙化作用是指某些蓝细菌属种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进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细胞外的胶鞘附近PH值上升,进而引起水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而在其胶鞘(EPS)内部或表面沉淀。发生钙化的蓝细菌胶鞘可以保存为化石,确切的钙…

    2016-03-09
  • 中国发现侏罗世完整保存的草本被子植物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不同,它们没有次生生长,这在种子植物中仅见于被子植物。虽然被子植物的踪迹可能早在三叠纪就有了,但草本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以前是没有报道的。 我国内蒙古道虎沟是世界知名的化石宝库,曾经出产…

    2016-03-30
  • 科学家发现长达35米的恐龙化石,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

      新发现的六只恐龙骨骼化石可能是曾经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这些化石是在阿根廷的同一巴塔哥尼亚采石场发现的,包括椎骨和肋骨骨骼,分别来自六只年轻的成年恐龙。这个物种被称为Patagotitan mayorum,它的体重…

    2017-08-13
  • 缅甸晓蛇: 世界首次发现的蛇类琥珀

      7月19日,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蛇类标本,并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物种。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Mi…

    2018-07-19 古生物学
  • 人类可能是乘着船第一次进入美洲大陆的

    人类是如何到达美洲大陆的?流行的说法是人类行进了1500公里,绕道白令海峡的大陆桥而进入美洲大陆。白令海峡大陆桥位于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北部之间,紧随最后一次冰期于一万五千年前才出现的。但经过十年的研究,表…

    2016-08-16
  • 旧石器时代骨角器是怎么制作的?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最近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考古科学》(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该所高星研究员所带领的的研究团队与法国波尔多大学Francesco d’Errico教授以及南非金山…

    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