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可能与海洋的运动有关

小头刚体龙解剖学特征
小头刚体龙解剖学特征

古生物学是探讨地球历史过程中的生命及其演化的科学,是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不仅包括对化石材料的发掘、修理、描述和研究,也包括对古环境、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和地质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生物演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协同关系,特别是生物大灭绝及其后复苏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演变和环境驱动研究是古生物学的一个热点领域。爬行动物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后成为了中生代(距今2.52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霸主,而海生爬行动物则成为占地球表面积约70%的海洋中的统治者。海生爬行动物在大灭绝后生物复苏过程中早三叠世恶劣的环境中起源,这是爬行动物演化的一个重大事件,但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为什么选择下海,在什么时候下海,在什么地方最早下海,当时的气候环境如何,它们如何适应海洋生活等,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

近日,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先后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教授国际合作研究团队的两篇学术论文:“A large aberrant stem ichthyosauriform indicating early rise and demise of ichthyosauromorphs in the wake of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2016年5月23日在线)和“Eccentricity and obliquity paced carbon cycling in the Early Triassic and implications for post-extinction ecosystem recovery”(2016年6月13日在线)。该系列性的研究论文是该研究团队继2015年在Nature上发表并命名了发现于安徽巢湖下三叠统的原始鱼龙形海生爬行动物-柔腕短吻龙之后,取得的关于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起源及其古环境驱动探讨的又一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已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等多家国际媒体报道。

研究团队在安徽巢湖又发现了一件与所有已知鱼龙形动物都不同的海生爬行动物,被命名为小头刚体龙(Sclerocormus parviceps)。其体型比同时代的其他海生爬行动物都大且骨骼强壮,头部却很小,尾巴细长,吻部窄而细,这种身体构型之前在鱼龙形动物中从未被发现,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态类型和演化方向。分支谱系分析显示,该动物处于鱼龙演化谱系的根部位置。经对巢湖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多样性分析,论文对前人持有的二叠纪末大绝灭之后海生爬行动物演化缓慢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鱼龙形动物在早三叠世晚期演化速度非常快,且在其起源后的最初一百万年(斯帕斯亚期)里生物多样性快速发展,并快速占据不同的生境。

研究团队通过对化石层上下近200米厚度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高精度取样,并进行了系统的相分析,测得大量无机碳同位素数据。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实验证实,该同位素数据可以反映原始古海水信息,并揭示了碳循环背后的天文周期。研究表明,安徽巢湖早三叠世碳循环指示存在显著的10万年偏心率周期和4万年斜率周期,天文周期通过古气候变化影响碳循环。据此,在缺乏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和高精度生物带等研究材料的情况下,研究首次得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出现的时间点。该时间点处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约300多万年,小于前人认为的500到800万年。研究同时认为,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可能和大洋垂向流动增强,大洋缺氧事件结束,以及全球高温趋势的变化相关。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科是北京大学乃至中国最早建立的理学学科方向之一,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建立、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江大勇教授团队依托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大学地质学学科和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研究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土资源部科研专项、国家留学基金委交流项目以及安徽省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等的资助下,对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和多样性演变及古环境背景等进行了近20年的长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得到国际关注的研究成果。此次发表的这两篇论文,分别以江大勇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付宛璐同学为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6232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7793

(据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海洋系统濒于崩溃,将引发天气混乱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大西洋洋流系统正逐渐接近崩溃的边缘,这可能导致气候混乱。通过复杂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发现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可能面临一个“悬崖式”的临界点,引发的后果将影响全球气候。格陵兰岛冰盖的…

    2024-02-11
  • 大气污染是如何改变海洋化学成分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高度文明社会,富足的物质。同时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一些严重的变化是无法挽回的。各种工业、人类取暖、汽车尾气等都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想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

    2017-05-30
  • 中国地质学会2020年度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2020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2020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 我国率先利用水平井技术完成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性试采大数据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青海共和干热岩…

    2021-02-24
  • 海洋酸化向海洋生态发出警号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上升,导致气候变化和海水酸化,造就生物界有赢家和输家,这已是既知的事实。 虽然大多数研究侧重于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对个别物种的影响,此项最新的研究则着重于海洋酸化对珊瑚礁、青口床…

    2016-12-01
  • 过滤:大自然的选择

    过滤”是动物界常见的取食手段,也是自然选择作用于生命演化的一种方式。最新一期的《Science》及其子刊《Science Advance》同时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两项科研成果,它们都与“过滤”有关。 “滤…

    2016-05-10
  • 塔里木盆地发现奥陶纪最大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生物群

    蓝细菌钙化作用是指某些蓝细菌属种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进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细胞外的胶鞘附近PH值上升,进而引起水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而在其胶鞘(EPS)内部或表面沉淀。发生钙化的蓝细菌胶鞘可以保存为化石,确切的钙…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