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个子恐龙如鸡,美颌龙类新物种在中国河北被发现

 11月26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称,他们在河北丰宁地区发现了一个美颌龙类新物种,对理解恐龙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美国芝加哥大学宮下哲人博士、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菲利普·柯里院士等学者共同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Elsevier出版集团的《白垩纪研究》。 

小个子恐龙如鸡,美颌龙类新物种在中国河北被发现

恐龙家族的成员们并不都是些大个子,美颌龙就是很小的一种。如果给一只没有羽毛的鸡加上一条长尾巴,再给它的口中添上牙齿,把翅膀的前端改成细小的指爪,就变成美颌龙的模样了。因为它的身体结构太像鸟,以至于最初发现始祖鸟骨骼化石时,人们还以为是美颌龙。 

美颌龙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典型”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的集合,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美颌龙和中华鸟龙——分布比较零散。该分支的绝大多数已经确定的成员发现于德国索尔恩霍芬群岛的上侏罗统地层的和中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是美颌龙,发现于1859年,属于较原始的小型兽脚类。除了欧洲,在中国的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中也发现过大量的美颌龙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6年发现的中华龙鸟,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身上长有毛发的恐龙,它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假说。 

邢立达团队描述了一只从年代上介于上述两个主要的化石产出地层年代之间的一个新种,英良迅猛龙(Xunmenglong yingliangis),产于中国华北地区的花吉营组。属名“迅猛”表达的是这种小恐龙行动迅速,性情凶猛,种名“英良”是向收藏标本的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致敬。

 在地层学上,英良迅猛龙是亚洲美颌龙类中最早出现的,也是该类群中最小的物种。英良迅猛龙是一种生活在早白垩世的小型肉食性恐龙。 

科学界关于美颌龙类恐龙的栖息地偏好和多样性模式仍然存在疑问,但英良迅猛龙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更广泛的可能或依据: 其一,根据之前提出的反鸟类组合的多样性,花吉营组可能保存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最古老的动物群,该动物群与晚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和产出其他美颌龙类的义县组的生物组合都不同。其二,英良迅猛龙可以成为重建生物地理和地层模式的一个有用的校准点,并估计美颌龙分支的异速生长趋势。

参考: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19.104285

本文来自中国科学报,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

  • 吃肉的恐龙牙口不好,几个月就要换一次

    七千万年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食肉性恐龙—马君龙(Majungasaurus),大约每两个月就要更换一次牙齿,这一发现震惊了研究人员。 实际上,马君龙的牙齿生长速度比其他食草性恐龙快很多,大约是2到13倍。这也反映了…

    2019-12-01
  • 科学家发现长达35米的恐龙化石,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

      新发现的六只恐龙骨骼化石可能是曾经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这些化石是在阿根廷的同一巴塔哥尼亚采石场发现的,包括椎骨和肋骨骨骼,分别来自六只年轻的成年恐龙。这个物种被称为Patagotitan mayorum,它的体重…

    2017-08-13
  • 来自远古白垩纪的琥珀 化石 ,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龙?

    中美加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 化石 。胡冈谷地的鸟类琥珀包裹体较为丰富,对了解鸟类演化帮助很大。尽管该标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眼骨的开孔(眼圈的内径)表明,眼齿鸟的活动模式为白天型。

    2020-03-13
  • 恐龙研究的开端:巨齿龙之谜

    两个世纪前,当英国斯通斯菲尔德采石场出土了一具巨大的爬行动物骨架时,它需要一个科学上的命名。事实上,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初,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巨大、奇异的骨骼化石引起了欧洲…

    2024-02-15
  • 隐藏在琥珀中的恐龙

    之前就有报道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了蚂蚁、昆虫、和鸟的翅膀,如今研究人员又在琥珀中发现了动物——恐龙。 《Current Biology》于12月8日在网上公布这一发现,本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科研人员的邢立达和加拿大科学家等…

    2016-12-10
  • 寻找生物大灭绝的线索

    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标志着新生代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该界线记录的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中五大灭绝事件之一,导致了海洋中菊石和箭石等生物的灭绝;同时,统治地球长达1.5亿年的(非…

    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