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做的了科研,也同样会经营管理

残酷的博士训练,不仅得到了学位,经过长期锻炼所获得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使其受用终身…

Credit:Duke University
Credit:Duke University

文/谢宇程

博士无用?近几年学生数量减少、大学缩编裁撤,媒体常报导博士找不到工作,甚至政府还要帮博士想办法找生路。洋博士要找工作不易,土博士更难,如果是台湾博士班读到一半呢?是不是更完蛋?

我认识姚长安一段时间,我知道他是个优秀的管理者、创业家,并且在北科大担任创业课的业师。直到和他深谈,才知道他曾经在台湾读过博士班,而且他可不觉得博士班无用。事实上,他觉得博士班的训练,正可以发挥在管理、创业上!

吊车尾国中生成优秀博士生

姚长安在国中的时候是标准的放牛班车尾生。他当时不想读书,被老师放弃,几乎每天中午后就跷课,打撞球、打电动,或是和朋友在厕所抽烟聊天。他甚至还加入飙车族,身边的人不是车队就是帮派。

高职阶段,姚长安考上大安夜补校,渐渐对于学习有兴趣、有自我期许,于是就读科大、硕士,最后进入北科大博士班。在小时候,他曾经有过「当教授」的想像,在博士班期间,这个目标竟然似乎是可能达成的。

因此,他格外认真努力。为了准备资格考,搜集大量资料,几乎编写了一本书。他卖力帮教授接研究计画、培养学弟妹,并且勇于挑战研究教授眼中的难题。当他遇到研究上的瓶颈,又没有国内资源可以参考的时候,他还常常写信到欧美各地的研究机构去请教、探讨。

万万没想到,姚长安和指导教授的相处沟通出现不可化解的冲突,在博士班第三年,姚长安被迫中断了博士班的学习,他记得很清楚,当这件事成为定局,他整整三天睡不着也吃不下,他努力多年的学术之路似乎就此中断。

他不知道,走出研究室后,当他尝试创业、担任经理人的时候,更精采的旅程正等着他。

擅于研究与学习,经理人内力

刚离开学校时,姚长安的朋友找他到传产公司担任研发,薪资很低,但是给他相当大的空间,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亚洲地区产业现况。当他广泛接触商界人士,就愈来愈有信心— 他发现许多人根本没有深入的技术知识,也没有管理能力,多靠关系、用草根的方法做生意。

后来几年的工作经验证明,在研究室中苦练的分析、计画、逻辑推理硬工夫,也可以发挥在商业环境里。

当姚长安在联瑞科技研发处担任产品经理,要为公司的产品找合适的贸易展,发掘新的客户和市场,拓展知名度。当时,公司正在踏进物联网产业,当时「物联网」一词还没出现,新产品加上没经验因此更难找到合适的商展。

面对这个情况,姚长安对所有相关贸易展览进行资料搜集,衡量举办单位的背景、优势,再将举办单位的展览项目进行分类,并参考参与者评价。最后推荐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的Digital Signage Expo 贸易展。副总经理看了姚长安的报告很惊讶,因为他们之前从来都不曾重视这个展。结果,副总经理和副董事长都被说服,公司投入全力准备这次商展,结果取得极佳成绩,拿到越南、韩国、加拿大许多国家的订单。

虽然姚长安在学校一路读的是土木工程,但他一路做研究,不怕学习新知,即使是换到不同产业,上手得也很快。

例如,一开始公司的产品没有成熟定价方法,业务往往是用交情喊价、谈判气势来定价。姚长安利用学术界的正规化分析(Normalize),重新编定各种产品编号、成本、制定售价,并且建立一个全自动试算表,只要客户提供预估「同时上网人数」,就可以全自动算出推荐的产品规格、需求数量、毛利结构和利润。这个方式兼顾严谨和销售上的便利性,连资深协理看到都吃惊地问:谁教你的?

他后来又被挖角到时间轴担任特助,同时兼管三十几个人的事业处,要负责编列预算、内控、内稽。当时适逢小公司变大公司的过程,要设计很多财务与管理上的制度与工作流程,当时的财务负责人将这个工作交给姚长安— 但姚长安因为没有相关背景,一大叠资料明明都是中文字却看都看不懂。姚长安发挥研究者的精神,卯起来分析文件的内容、背景、目标,将整套方法融会贯通,做成大家可以理解的SOP,并且完成相关文件。

因为姚长安总能快速学习,并且深入分析掌握重点,他多次被挖角,快速从专案经理、特助,升到营运长和副总经理。

擅于提问和写计划书,创业者基本功

姚长安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而他竟然告诉我,创业的基本功是在研究所学到的。

姚长安的第一次创业,是做一个C2C 的Pubu电子书城。他那时没有资金,不会程式,没团队,他只有想法以及热忱。于是他开始学怎么创业,而且透过一切方式认识可能帮忙、可能参与这个计画的人。

从硕士班到博士班的这五年之间,姚长安的指导教授都非常积极地争取研究计画,而主要执笔撰写的常是姚长安。他要创业的时候发现,研究计画书和商业计画书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有现况调查、问题陈述、解决方案、预期效果,以及资源评估。写研究计画所培养的思维都可以运用在创业计画上。

创业的过程中,要不断说明、推销自己的想法。这个能力,也是在研究所打的底。从大学开始,每次有要分组报告,他时常代表全组上台的那一个。也因此他的台风、报告能力…都得到非常多磨练。

因为他知道自己缺乏创业相关的能力,所以他主动去旁听创投公会开设的创业课程。因为讲师常是业界前辈,所以每次姚长安都会想办法发问、提出回馈想法,让讲师对他产生印象。在听讲之后,姚长安常常冲到台前找机会介绍自己的创业想法,或是再找机会约见。

为了创业计画,姚长安全职投入学习、找机会。他说:「任何可能的合作机会我都不放过。透过这样的方式,我认识了许多创投界、创业界的前辈,也认识了我后来的创业伙伴。从我辞掉上一个工作,到我创的公司成立,整整四百天。」

被迫实战,更懂教学

现在,姚长安已经有多年的专业经理人经验,而且再次创业。虽然他平常工作奔忙,但是仍然应北科大邀请,在「创业计画书撰写」这门课担任讲师。虽然课程名称叫做「创业计画书撰写」,但其实教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创业历程,绝非写作文、套格式而己。

姚长安说:「常见的创业计画书,内容通常是在铺陈:如果有钱我会做什么— 那样的计画书当然不会成功。其实写创业计画书时,最好要已经做出业绩,说服投资人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刻,而且我知道我要如何运用这东风。」而这「准备万事」的过程,甚至借到东风后的执行,姚长安都有深刻的经历与磨练。上课的过程,就是自己血泪经验的传授。

现在许多学校都开了和创业相关的课程,但却很少请到在创业中搏斗过的人亲自开课一学期的课程。也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的课上很少有学生不专心、睡觉;甚至12 点下课之后,常常有同学到台前找姚长安发问请教超过半小时。

硕博士的研究经验离开学术界就没有用吗?未必。在我的朋友圈中,姚长安不是唯一的例子,那些在硕博士班真的有下过苦功,真的饥渴地追求过学问,用最苛求的方式思辨,接受过最严格的要求,挑战过人类知识的边界…这些功夫不会白费。如果不是混学位文凭,而是真正用自己的智力与毅力拼搏过的人,他们后来即使选择不留在学术界,也都能带着才干与能力,到任何业界一砖一瓦发展出事业。

以姚长安的经验来说,他的学术训练在创业及事业经营上就发挥了大用。而且在产业闯荡后,他当年「当教授」的梦想,反而以某种形式实现了。

本文来自CASE 报科学,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