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巨犀完整头骨化石

内蒙古发现巨犀完整头骨化石

巨犀重建图(据wikipedia)

始新世是犀类演化和分异的重要时期,四个科级分类单元:两栖犀科(Amynodontidae)、蹄齿犀科(Hyracodontidae)、巨犀科(Paraceratheriidae)和真犀科(Rhinocerotidae),都于始新世出现。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们就构建了早期犀类系统学框架,但各类群之间的系统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12月21日出版的国际刊物《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元青课题组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组成的联合团队报道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始新世阿山头组上部发现的一个柯氏犀类新种——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种名取上前臼齿退化之意。新种属于中等偏小的犀类,正模(IVPP V20254)为一保存完好的头骨化石,长约39厘米。

新材料不仅保存了完好的头骨和牙齿特征,还首次揭示了柯氏犀类颅基部的形态特征。研究表明,柯氏犀类与典型的巨犀类在头骨和牙齿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巨犀类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仅分布于亚洲。晚期典型的巨犀类在颅基部有一个独特的特征:鼓后突明显增大,与副乳突近于等长并愈合。新发现的退化祖犀在颅基部具有了这一特征的雏形:鼓后突增大,并且有与副乳突愈合的趋势。

基于包括古近纪犀类各类群典型代表共25个分类单元和203个特征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柯氏犀亚科与巨犀亚科(典型的巨犀类)构成单系类群,从而支持了柯氏犀类是典型巨犀类祖先类型的观点。系统发育分析还显示两栖犀科与巨犀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且目前了解相对较少的紧齿犀科与真犀科构成姐妹群关系。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早期犀类演化历史的传统认识。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我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王海冰,此项研究得到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9607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世界上保留最长的恐龙行进道路

    2009年,古生物学家在汝拉山脉的一个法国村庄普拉涅(Plagne)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脚印,从那以后,科学家一直在忙于仔细挖掘现场,发现更多的轨道。巨大的恐龙图案共同组成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蜥脚动物轨道…

    2017-11-15
  • 一座保存完好的恐龙“雕像”

    多数恐龙化石都分散为一块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将这些不同部位的化石拼在一起成完整的恐龙,搬进博物馆供人参观。 加拿大皇家特雷尔博物馆 在加拿大皇家特雷尔博物馆有这样一只恐龙化石,完整的像一座雕像。 这只恐龙…

    2017-05-21
  • 科学家在南非发现200万年前人类头骨

    据BBC报道,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南非发现了一个罗百氏傍人的头骨,罗百氏傍人是直立人的近亲,而直立人被认为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这将为人类进化提供了更多数据。2018年,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南非约翰内斯堡…

    2020-11-16
  • 科学家发现长达35米的恐龙化石,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

      新发现的六只恐龙骨骼化石可能是曾经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这些化石是在阿根廷的同一巴塔哥尼亚采石场发现的,包括椎骨和肋骨骨骼,分别来自六只年轻的成年恐龙。这个物种被称为Patagotitan mayorum,它的体重…

    2017-08-13
  • 新疆中泥盆世发现具过渡演化特征的微小真叶植物

    该植物茎干纤细,最大茎干的宽度还不足2mm,植物具有至少三级分枝,主枝交互着生有特征明确的二级枝,二级枝短小,着生有成对的三级枝。该植物的繁殖部分短枝全部位于繁殖枝的一侧,繁殖小枝末端着生有1-4对长纺锤形的孢子囊

    2017-06-12
  • 江西萍乡上栗县发现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杨家湾1 号洞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在我国南方诸省十分常见,但在江西省界内以往仅有零星报道。在近一期《人类学学报》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和江西省萍乡博物馆邹…

    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