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法地球系统科学中心李本纲研究组根据最新资料,在系统评估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贡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3月17日以“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emissions to global climate forcing”(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强迫的贡献)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Nature上。Nature还专门邀请著名气候变化研究专家Dominick V. Spracklen教授撰写了对该文的评述并同期发表。

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辐射强迫的贡献(1750年-2010年)
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辐射强迫的贡献(1750年-2010年)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承担相应的共同责任,也仅应承担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别责任。因此,客观且科学地评估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至关重要,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胁迫因子主要包括长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CO2、CH4、N2O、含氟化合物)、短生命周期的大气组分(硫酸盐、硝酸盐、POM、黑炭、O3)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但由于各类排放清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确定性较大,加上模型对不同过程刻画的侧重点及精细程度各异,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模拟与预测结果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这给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各国政府的管理决策造成了实际困难。

李本纲研究组利用国际科学界认可的全球排放数据(部分更新由北大独立完成)、过程模型和贡献区分技术方法,结合逐因子全过程不确定性分析,首次全面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及其时间变化趋势。该项研究以中国排放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长,且涵盖目前已知的所有气候胁迫因子,在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政府决策及科学界认识的“中国贡献”问题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在方法集成及降低不确定性方面具有明显创新性。

对目前已知的10种气候胁迫因子模拟分析结果(1750年-2010年)表明,中国排放对全球辐射强迫的相对贡献为10%±4%,远低于中国近年来人为活动排放的全球占比。中国排放对全球正辐射强迫(致暖效应)的贡献为12%±2%(主要是CO2、CH4等温室气体和黑炭),对全球负辐射强迫(制冷效应)的贡献为15%±6%(主要是SO4、NOx、POM等气溶胶组分)。其中贡献最大的依次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13%,0.16±0.02Wm-2)、CH4(14%,0.13±0.05Wm-2)、硫酸盐(28%,–0.11±0.05Wm-2)和碳黑(14%,0.09±0.06Wm-2)。该研究同时指出,中国目前正逐步实施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会减少大气气溶胶的排放,因此将降低负辐射强迫,并可能增加中国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比例。该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责任分担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中国科学家为主完成的评估可为国家决策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减排策略及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1/n7594/full/nature17165.html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气候暖化对微生物活动对永久冻土带土壤碳库影响

    (据清华大学)该校环境学院周集中研究组在《自然》子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2月22日在线发表题为《全球暖化使冻土土壤碳库易受微生物快速降解影响》(Tundra soil carbon is vulnerable t…

    2016-02-25
  • 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繁殖候鸟体型变小

    红腹滨鹬Canutus 亚种(Calidris canutuscanutus) 每年在苔原带的繁殖地和非洲的越冬地之间迁徙。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出生在较为温暖的年份的滨鹬身体更小,因为它们出壳时间与食物高峰期不匹配。当这些体型较…

    2016-05-20
  • 使用卫星监测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已经对低洼沿海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影响,其未来前景也不容乐观。我们知道,海平面上升是由海水受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融化增加海洋水量所导致的。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2024-03-03
  • 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受中亚超级大旱而推迟

    丝绸之路一直是过去2000年来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最重要舞台,其中,中亚(西域)是其核心区。事实上,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的青铜时代,就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史前丝绸之路。最近一项研究,揭示过去数千年中亚降水变…

    2021-03-04
  • 全球气候变化对沙漠先锋种分布格局和动态历史影响

    地层学数据分析与研究能够揭示出亚洲内陆沙漠化-逆转过程与冰期-间冰期存在显著耦合关系,但该项研究尚缺乏大尺度植被和分子数据支持。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寒区旱区逆境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马…

    2016-05-28
  • 两千三百万年前兰州还是湿润的森林草原区

    随着新生代地球气候变冷,地球上的哺乳动物逐渐取代了中生代处于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成为地球上脊椎动物中的优势群体。亚洲的哺乳动物化石含量丰富并且分布广泛,但是亚洲哺乳动物年表(ALMA,主要来自中国)无论…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