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卫星影像精准确定最新青藏高原湖泊数据

湖泊水体面积信息提取规则(底图:GF-1 WFV假彩色遥感图像)。(A) 不同含盐度的湖泊;(B) 不同成因的湖泊;(C) 针对岛屿、滩地等特殊情况的处理规则
湖泊水体面积信息提取规则(底图:GF-1 WFV假彩色遥感图像)。(A) 不同含盐度的湖泊;(B) 不同成因的湖泊;(C) 针对岛屿、滩地等特殊情况的处理规则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长期缺乏连续可靠的高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数据,对研究地球屋脊区域水能量平衡构成了关键瓶颈。近日,论文《青藏高原湖泊数据集:1960s,2005和2014》(A lake data set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1960s, 2005, and 2014)在《自然》集团《科学数据》刊物上发表。论文发布共享青藏高原面积1 Km2以上湖泊在过去六十年的变迁数据集。该数据集是目前国际公开发布的一套最新、最完整的青藏高原湖泊数据集,相比现有数据库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和精度。

此次公布的数据集对于气候变化、冰川积雪融化、极端气象、跨国际河流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同时,该数据集充分融合了人工测绘数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hina-Brazil 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 CBERS)中分辨率遥感数据、以及我国最新高分辨率卫星(GaoFen-1, GF-1)的多源遥感信息,为整合实地勘探图文集、多频率跨尺度遥感图像的大数据信息挖掘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提升了国产卫星数据的国际影响力。

本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洪阳(清华大学)和顾行发(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第一作者为万玮(清华大学)。

本项研究得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顾行发研究员及其团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冯学智教授、肖鹏峰副教授及其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马荣华研究员、段洪涛研究员及其团队,共同参与了本数据集的研制与发布共享。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data201639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气候变暖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稳定性

    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大型增温-控水实验平台 植物群落生产力的稳定性(年际波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群落稳定性主要与物…

    2017-05-16
  • 两千六百万年前的西藏腹地曾为温暖湿润的低地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约5千万年前)所导致,然而对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科学家们的认识分歧很大。…

    2017-04-20
  • 厄尔尼诺影响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环率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大气水循环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降水再循环率是大气水循环的关键指标,意为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降水的贡献率,反映了该区域陆气相互作用的强度。然而,前人对青藏高原降…

    2021-03-01
  • 青藏高原湖泊六十年变迁

    清华大学水利系HydroSky团队、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遥感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洪阳、水利系助理教授龙笛、水利系博士后万玮等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机构…

    2016-06-28
  • 新特提斯洋板片拆离发生于四千五百万年前

    随着新特提斯洋(Neo-Tethys ocean)的闭合,印度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作为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代表,是研究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的经典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

    2016-04-05
  • 棕榈化石的发现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并没有那么早

    今天棕榈虽然分布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他们不怎么耐寒,尤其是幼苗。但是,最近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达4600米的地方却发现了棕榈的化石,这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

    201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