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杰忆)
遍野横尸,是谁对蜜蜂下毒手?最新的欧洲跨国田间研究指出,类尼古丁农药是造成蜜蜂和野蜂死亡的主嫌之一。由英国生态与水文中心(CEH)进行的该项研究,在经过同侪审核后,六月底发表在权威期刊《科学》(Science)。
令人注目的是,该项研究由类尼古丁农药的主要制造商拜耳与先正达,共同出资300万美金(约9200万新台币)支持,结果却让两大厂备感失望。即使研究证实可尼丁对蜜蜂的危害,但生产的拜耳仍旧强调一切还是未定论,「我们相信,如果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类尼古丁是很安全的。」拜耳的环境科学部主任施慕柯( Richard Schmuck)表示。
类尼古丁农药弱化蜂类的繁殖能力
研究指出,无论是驯养的蜜蜂或野蜂,「暴露在经类尼古丁农药处理的油菜田后,跨年度的再生潜力出现负效果,但这些效应在国家之间并不一致。」
类尼古丁农药在欧洲不是马上让蜂类暴毙的急毒,「很少看到大量残留直接造成死亡。但根据研究推论,即使是微量的残留都会降低蜂群应对环境的能力,结果是长期下来慢慢失去繁殖能力,像是间接致死的中毒效应。」
接触可尼丁后,匈牙利与英国的西洋蜜蜂大量减少
为期一年多的研究涵盖33块分别位于德国、英国与匈牙利的实验田,面积达2000公顷,相当于3000座足球场,是蜂群陆续消失以来,有关类尼古丁的最大规模田间研究。这三国代表不同生态与地理环境,但都是密集栽种,符合类尼古丁在欧盟农业中的使用情况。
油菜籽在经过拜耳的可尼丁(clothianidin)或先正达的赛速安(thiamethoxam)尼古丁农药披衣处理后(将农药直接裹在种子表面),研究团队在2014年冬天播种,并在隔年春天花季观察最常被牧养的西洋蜜蜂(Apis millifera)、野生熊蜂(Bombus terrestris),以及习惯独居的红壁蜂(Osmia bicornis)反应。
结果显示,到了2015年春天,在使用可尼丁的匈牙利农场中,西洋蜜蜂的工蜂数量减少了24%,不过赛速安的危害程度并不显著。英国工蜂存活的数量则是稀少到无法在一般统计分析中呈现。
实验作法:实验挑选的田地介于40到70公顷间,都是密集栽种油菜籽,并在周遭种植了春天不会吸引蜜蜂的谷类,降低采集其他花源的可能性。此外,为了控制环境影响的因素,在施用可尼丁、赛速安与没有用药的对照田地,都有着雷同的土壤、水文和海拔高度。
蜂窝中的农药残留鸡尾酒,危害超过实验剂量
实验中使用的可尼丁与赛速安没有直接造成熊蜂的蜂后生殖力降低,或是红壁蜂的虫卵数量减少。但研究团队发现,巢窝不只酿着蜂蜜,也调出了农药鸡尾酒,在可尼丁与赛速安之外,侦测到在台湾广泛使用,但没纳入实验的类尼古丁农药益达胺(Imidacloprid )。
生态与水文中心指出:「窝中残留的类尼古丁对独居蜂和野蜂数量的影响,超过了实验中用来处理种子的药剂。」蜂巢中的花粉和花蜜经年累月堆积的类尼古丁残留,导致熊蜂与红壁蜂的繁衍能力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为了挽救蜜蜂,2013年发布禁令暂停使用可尼丁、赛速安和益达胺三年。因此生态与水文中心展开实验时,田间的类尼古丁残留是在更早前就留下了,「很可能来自早先非选择性的用药,或是水源污染、泌溢的水流。」
德国的蜜蜂比较健康,受类尼古丁影响的程度不明显
类尼古丁农药使用广泛,但残留值经常无法在统计中显著呈现。蜂群长久暴露其中,结果是味觉、记忆以及返家识路的能力恶化,最终客死异地。
主持研究的伍寇克(Ben Woodcock)说:「在施用类尼古丁后,实验中的三种蜂类繁衍能力都在次年下滑,至少在英国与匈牙利很明显。」可是类尼古丁危害西洋蜜蜂的效果在德国并不显著,甚至有正面效果。他认为,「这可能是有其他的花源提供养分,或是蜜蜂比较健康,英国与匈牙利的蜜蜂本来就已经多病。」
拜耳与先正达出资赞助研究,得出结论令药厂倍感失望
蜂群消失,蜂蜜的产量减少,但更大威胁在于,少了这些奔波花丛间的授粉大将后,农业减产,植物难以繁衍将引发更大的生态浩劫。多年来陆续有研究指出类尼古丁农药是罪魁祸首,但因为在实验室进行或是田间试验规模不大,屡屡被质疑无法反映现实环境中的蜂群活动。
为了厘清谜团,类尼古丁农药的主要制造商拜耳与先正达,共同出资300万美金(约9200万新台币),支持生态与水文中心的研究,结果却让两大厂备感失望。
即使研究证实可尼丁对蜜蜂的危害,但生产的拜耳仍旧强调一切还是未定论,「我们不认同生态与水文中心对研究结果的诠释。我们相信,如果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类尼古丁是很安全的。」拜耳的环境科学部主任施慕柯(Richard Schmuck)表示。
先正达的研究协作主任坎贝尔(Peter Campbell)也以德国为例指出:「如果蜂群健康、有良好的栖地,可以把类尼古丁的伤害降到最低。」
伍寇克呼应,「改善饲养的方式,并调整提供花源的植物,有可能降低副作用。」但他也承认,「这些都还要进一步研究。」
环保团体呼吁欧盟永久禁用类尼古丁
研究团队中的派威尔(Richard Pywell)与农药厂看法不同,他指出:「这是第一次,我们能够证明经过类尼古丁披衣处理的种子,对蜜蜂和野蜂都有负面影响,这个结果很值得我们担忧。因为全球有许多作物都靠昆虫授粉,少了它们就必须为食物而战。」
20世纪初,DDT一度被视为杀虫、防疫的救星,到了1960年代科学家才慢慢证明该成分难以在环境中分解,并且会在动物的脂肪中堆积,逐渐被禁止使用。
后来崛起的类尼古丁农药,号称毒性低,低剂量就可以杀死害虫,尤其是种子披衣技术,由植株吸收后,比喷洒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更低。然而,益虫蜜蜂却也遭到池鱼之殃。
为了挽回蜂群,在2013年的暂时禁令后,欧盟计画长久禁止类尼古丁农药在田间使用,但还有待成员国达成共识。法国是最早出现蜜蜂族群崩溃症(CCD)的欧洲国家,等不及欧盟的缓慢决策,希望早一步在明年就禁用类尼古丁农药。
「蜂与农」孰轻孰重,引发法国农业部长与环保部长的龃龉,幸而总理介入,预计如期在2018年开始禁令。已经有研究显示,少用农药未必减少产出和收入,但需要专家辅导农民。
「生态与水文中心的研究将促使欧盟推动类尼古丁禁令」,环保组织「地球之友」(Friends of Earth)表示。
科学有局限,田间研究难以全面控制大自然变数
「面对这些新研究,很难继续主张在田间使用类尼古丁对蜜蜂无害。但我们应该从更大的视野反思,当前大规模单一化栽种并使用许多农药,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破坏了维系我们生存的生态体系。」英国萨赛柯斯大学的蜂类专家古尔森(David Goulson)说。
芬兰出生、定居瑞士的分子生物学家瑞夏梅(Iida Ruishalme)却认为,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做出类尼古丁就是蜜蜂杀手的最终判决。
不只不同国家的效应有差别,蜂类对可尼丁和赛速安的反应也不一样,研究涉及88个变项,「同时处理这么多变项,若没有在统计中校正,显著性就像是随机出现。」瑞夏梅也指出,实验在三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杀菌剂,而英国的蜂螨问题严重,这都让研究增加变数,不易推出结论。
生态与水文中心了解问题的复杂度,在论文指出,「必须顾及不同配方、土地使用方式和区域间的气候差异」,并尽量标准化实验田以利比较,但也坦承陈述「蜂类在不同国家的差别反应,显示类尼古丁效应是综合交互作用的产物。」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在「实验室」实验被指责「未能反映实际环境」,「跨国的田间实验」却也被质疑「无法控制所有变数」。拜耳与先正达的赞助加上其他款项,生态与水文中心这次的经费超过一亿新台币,但研究团队仍无法如愿延长观察的时间,为了统计显著性增加样本势必再拉高成本,而且科学也非万能,也许「操纵大自然」的完美田间实验并不存在?
关于杀死蜜蜂的凶手,继续众说纷纭。一片喧嚣中,「嗡嗡嗡」将成为绝响?
论文链接:Science
本文来自上下游News&Market新闻市集,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