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发对肝癌具潜在疗效的混合益生菌“Prohep” 冀成为低成本治疗方案

研究团队成员:(左起)Hani El-Nezami博士, Gianni Panagiotou博士及李俊博士
研究团队成员:(左起)Hani El-Nezami博士, Gianni Panagiotou博士及李俊博士

由香港大学(港大)生物系的Hani El-Nezami博士及Gianni Panagiotou博士领导的科研团队,与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及东芬兰大学医学系合作,研发出一种对肝癌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混合益生菌Prohep (probiotic mixture “Prohep”),有望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低成本方案。研究成果已于今年3月于国际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团队最近亦已透过港大技术转移处和港大科桥公司,替Prohep申请国际专利。

El-Nezami博士认为, Prohep的成分在研究中证实可以改变胃肠道菌群的内部,以及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和宿主的代谢、疾病发病风险及病态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这个新型混合益生菌,有可能为未来的肝癌治疗,提供替代或是补充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
益生菌由细菌或是酵母构成,人或动物服用有促进健康的作用。过去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服用益生菌有降低肠炎症状及抑制肠癌形成的效果。然而,鲜有研究聚焦于益生菌对宿主的免疫调节效应及对肠脏以外肿瘤的抑制作用。今次是首次有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益生菌的抗肝癌机理并有所发现。

团队的研究结果揭示, 益生菌对肝癌的抑制效果,与肠道有益菌所产生、能抑制炎症作用的代谢物有关。这些抑制炎症的细菌代谢物,能通过肠道与肿瘤建立的循环通道,调节促进肿瘤发育的一些促炎细胞。简单来说,服用Prohep可以调节胃肠道菌群,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发育。

研究团队在老鼠实验中发现,相对于对照组,老鼠在肿瘤注射前一周开始服用Prohep (第3组),可以使肝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减少近四成。

El-Nezami博士说:「我们在临床前模型中对益生菌抑制肝肿瘤成长的成功测试论证,为未来进一步评估利用微生物菌群治疗方式,在癌症病人中作介入试验,奠下基础。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包括发现能抑制癌症发育的有益菌,日后有机会可以应用在癌症免疫疗法的药物开发。因此,基于微生物菌群系统的新药研发,将在预防及治疗肝癌的领域中,为本地的药物研发企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会。」

科学家研发对肝癌具潜在疗效的混合益生菌“Prohep”  冀成为低成本治疗方案
1.对照组老鼠,从把肿瘤细胞注射入体内起正常饮食2.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组,从注射入肿瘤细胞起正常饮食加服用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 3.预防性益生菌组, 注射入肿瘤细胞前一周开始服用益生菌Prohep。 其它与益生菌组相同4. 益生菌组, 从注射入肿瘤细胞起正常饮食加服益生菌Prohep 所有组别的老鼠,在注射肿瘤细胞的38天后被杀死,比较肝肿瘤的大小。 

益生菌作为肝癌治疗的低成本方案
目前的恶性肝脏肿瘤主要是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杀手。肝细胞癌是治疗效果预后差,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肝癌的方法,一般非常昂贵。在美国,目前以标靶药治疗肝癌,治疗费为平均每月6000美元。之前有研究结果指出,在美国每名肝癌病人在5年的治疗期内平均要花费45000美元。相对来说,一般在乳制品提取的益生菌,服用成本可以低至每月86美元(假定购买商品益生菌VSL#3)。因此,基于微生物的治疗方式可以作为治疗肝癌的一种低成本方案。

未来研究方向
El-Nezami博士指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探讨如何服用混合益生菌才能产生最好的功效,及开发更有效的混合益生菌。

他说:「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很多不同疾病类型,如感染性疾病,癌症,代谢疾病等都和胃肠道菌群有着紧密的关联。绝大多数研究结果都会找到一些统计上和疾病显著关联的细菌。对于复杂疾病来说,一般来说,会有一个由20、30或是50个细菌物种组成的群落,对宿主的代谢及其他生物学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研究团队在后继的益生菌干预肝癌治疗的研究中,将着力于开发更为有效的益生菌混合物。与此同时,一些与肿瘤形成发育相关的其他因素也将会被评估:比如益生菌服用应该与抗癌药同时服用,还是有先后次序才会产生更好效果,这也与癌症的阶段、肿瘤大小和性质等因素相关。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在人类测试后,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

关于研究团队
Hani El-Nezami及Gianni Panagiotou博士为香港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同时为香港大学食品科学及基因组科学策略研究主题(SRT)的重要成员。其他重要研究者包括来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的李珮瑜博士,香港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的李俊博士及宋颖如博士。

论文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113/9/E1306.abstract

(据香港大学)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新冠感染者体内癌细胞竟然消退

    据生物探索报道,英国特鲁罗皇家康沃尔医院血液科的两位研究人员最新研究介绍,一位61岁的癌症患者从新冠肺炎(COVID-19)中康复后,体内肿瘤竟然逐步消退了。 这名患者来自英国,此前曾因进行性淋巴结病及体重减轻…

    2021-01-10
  • 科学家揭示染色质修饰涉及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机制

    染色质修饰为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来调控基因的表达,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二者皆在肿瘤进展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陶永光教授课题组在研究…

    2016-07-06
  • 可穿戴型柔性透明热疗片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生长

    几个世纪以来,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与传统基于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生物疗法的肿瘤治疗方法相比,热疗具有安全、无创、温和、副作用小等特点。可穿戴型热疗技术能够在不干扰日常活动的情…

    2022-06-01 材料科学
  • 核糖核酸病毒发现G4结构

    4月1日,Science(《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章晓联课题组(基础医学院、医学研究院和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周翔课题组(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丙型肝炎合作研…

    2016-04-17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揭示肝癌转移新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研究团队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创造性地绘制出肝癌细胞中microRNA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双向调控网络,揭示了肝癌转移调控新机制和潜在的分子靶点。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肝脏病学》…

    2016-07-08
  • “纳米航母”将促进有效抗肿瘤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均课题组与美国Emory大学教授聂书明课题组合作,发明了一种微型“纳米航母”药物递送体系,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