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大灭绝可能是海洋酸化造成的

工业造成海洋酸化
现代工业造成海洋酸化

距今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演化史中最严重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在前后6万年时间内,多达8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约75%的陆地生物忽然消失,整个海洋、陆地生命损失惨重。关于当时为何发生物种大灭绝,科学家倾向于认为,大规模火山喷发可能是导致陆地、海洋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在大灭绝期间海水是否存在酸化并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前一直缺乏直接证据。

海洋底栖生物矿化作用如钙质壳的形成等,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盐度、含氧量、酸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后Claudio Garbelli等最近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前和大灭绝期间腕足动物钙质壳纤维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大灭绝层位,小嘴贝大类腕足动物壳第三层柱状层往往不发育,壳质纤维体变小。而扭月贝大类的柱状层和纤维大小并未发生变化,最终这一大类中长身贝目、直形贝目、石燕贝目等古生代主要类群在此次事件中全部灭绝。

腕足动物壳扫描电镜图像
腕足动物壳扫描电镜图像

通过与现代不同环境腕足类的壳质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人员推断当时大灭绝层位很可能存在海洋酸化的现象。小嘴贝大类的壳质纤维小型化使其更加能适应恶化的海洋环境,并最终渡过难关。

论文链接:Garbelli, C., Angiolini, L., Shen, S.Z., Biomineralization and global change: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Geology, doi:10.1130/G38430.1.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墨西哥洞穴鱼的胰岛素抗性使其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用进废退”,这是自然进化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动物们深谙此道,不敢荒废,但唯有墨西哥洞穴鱼是个特例。当然,一意孤行也让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永远的失去了眼睛。由于它们生活在非常缺乏藻类食物的环境中,体态很…

    2018-03-27
  • 中外科学家绘制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

    2016年5月2日,《自然》(Nature)杂志以ARTICLE的形式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论文“冰河时期的欧洲人群历史”(The genetic history of Ice Age Europe)。文章第一作者付巧妹…

    2016-05-05
  • 古代的长颈鹿吃什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博士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医学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合作,采用两种牙齿中磨痕方法,对中国北方和希腊的长颈鹿类化石进行了综合的食性分析和对比,以侯素宽博…

    2016-03-28
  • 隐藏在琥珀中的恐龙

    之前就有报道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了蚂蚁、昆虫、和鸟的翅膀,如今研究人员又在琥珀中发现了动物——恐龙。 《Current Biology》于12月8日在网上公布这一发现,本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科研人员的邢立达和加拿大科学家等…

    2016-12-10
  • 中国贵州发现古人类化石与哺乳动物群

    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证据是探讨和解决现代人起源理论问题的关键。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凌霞课题组在《人类学学报》第35卷第1期发表文章,报道了在贵州省毕节市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伴生哺乳动…

    2016-07-01
  • 窃蛋龙胚胎新化石现于江西赣州

    窃蛋龙类是手盗龙类恐龙的一支,对于了解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3月25日BMC Evolutionary Biology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课题组首都师范大学王烁等对新发现于江西赣…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