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月14日9时31分(当地时间2月13日20时31分)在智利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震中位于南纬28.90度,西经71.45度。
南美洲弧长达7000多公里,从智利南部沿海的智利边缘三重交界区一直延伸到中美洲巴拿马南部海岸附近的巴拿马断裂带交汇处。它标志着俯冲的纳斯卡板块和南美洲板块之间板块边界的位置,纳斯卡板块的海洋地壳和岩石圈层在这里开始俯冲进入南美洲下方地幔。与俯冲过程相关的聚合作用导致安第斯山脉隆起,并在这个变形前沿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活跃的火山链。相对于固定的南美洲板块,纳斯卡板块以略偏北向东的方向移动,速度从南部的约80毫米/年变化到北部的约65毫米/年。虽然整个弧段俯冲速度变化不大,但俯冲带沿线的地球过程发生复杂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南美洲西部边缘的火山活动、地壳变形、地震产生和发生。
南美洲大多数大地震都发生在0到70公里的浅层深度,由地壳变形和板块间变形共同造成。地壳地震是由上方的南美洲板块变形和山脉形成引起的,震源深度可达约50公里。板块间地震发生在纳斯卡板块和南美洲板块之间的倾斜界面滑动。该地区板块间地震频繁发生,震级往往较大,发生深度约为10到60公里。自1900年以来,该俯冲带界面上发生多次震级8级或以上地震,并引发破坏性海啸,其中包括1960年智利南部发生的最大仪器记录地震,即震级9.5地震。其他值得注意的浅层引发海啸的地震包括1906年厄瓜多尔埃斯梅拉达斯附近的8.5级地震、1922年智利科金博附近的8.5级地震、2001年秘鲁阿雷基帕8.4级地震、2007年秘鲁皮斯科附近的8.0级地震,以及2010年智利毛莱8.8级地震,该地震位于1960年地震北部附近。
南美洲的大型中深度地震(发生在约70至300公里深度)规模和空间范围相对较小,发生在纳斯卡板块内部,是俯冲板块内部变形的结果。这些地震通常聚集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以及程度稍低的秘鲁北部和厄瓜多尔南部,深度在110到130公里之间。大多数这些地震都发生在秘鲁和智利之间海岸线的弯曲附近。该地区最近一次大型中深度地震是2005年智利塔拉帕卡7.8级地震。
地震也可以因俯冲的纳斯卡板块持续内部变形而在地下600多公里深处产生。南美洲没有观测到约300至500公里深度范围内的深源地震。相反,该地区深源地震发生在500至650公里深度,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位于秘鲁-巴西边界下方,另一个延伸到玻利维亚中部至阿根廷中部。这些地震一般都不会产生强烈的震级。1994年玻利维亚发生的西北玻利维亚地震是一个例外。这次8.2级地震发生在631公里的深度,直到最近,它是仪器记录到的最大深源地震(2013年5月被俄罗斯鄂霍次克海610公里深处发生的8.3级地震取代),并在整个南美洲和北美洲被广泛感受到。
纳斯卡板块的俯冲几何结构复杂,影响着南美洲西部边缘的地质和地震活动。俯冲的纳斯卡板块的中深度区域根据其在南美洲板块下的俯冲角度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三个部分的特点是陡峭的俯冲,另外两个部分则接近水平俯冲。纳斯卡板块在厄瓜多尔北部、秘鲁南部到智利北部以及智利南部以25°到30°的角度俯冲进入地幔。相比之下,厄瓜多尔南部到秘鲁中部以及智利中部下方板块以大约10°或更小的浅角度俯冲。在这些“平板块”俯冲区,纳斯卡板块水平移动数百公里,然后继续俯冲进入地幔,上方南美洲板块的地壳地震带成为其阴影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