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依然濒危 | 中国一周科技速览 #171015

大熊猫依然濒危 | 中国一周科技速览 #171015

#01  中外科学家证明大熊猫依然濒危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与美国哈佛大学Ellison Aaron教授合作发现目前大熊猫依然濒危,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环境学报》。2015年国家林业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大熊猫数量已经增加1864只,根据这一结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由濒危物种降至易危物种。

 

#02  中国科学家创制首例甲减猪模型

适宜的动物模型对于解析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研发新药或者开发新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相较于小鼠等模式动物而言,猪作为大动物不仅与人类器官大小,生理生化等性状相近,在甲状腺激素代谢和免疫等方面与人类更接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猪甲状腺可以作为天然甲状腺激素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所以猪非常适合作为模拟人类甲减的动物模型。在孟安明院士和周琪院士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牵头成立了“中国猪化学诱变联盟”,利用ENU化学诱变技术高效地创制了大量的猪疾病模型和突变体 ,并发现了一例先天性无毛突变体隐性遗传的家系。

大熊猫依然濒危 | 中国一周科技速览 #171015

#03 四万年前中国地区现代人基因组揭示亚洲人类复杂遗传历史

虽然欧洲和西伯利亚地区都有一些古人类样本基因组被测序,但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地区,被测序的古人类基因组样本非常少,这与中国地区发现的丰富的早期现代人考古材料形成鲜明对比。由中国和德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分析了距今四万年前出土于北京房山田园洞的一具男性个体基因组,发现东亚早期人群组成十分复杂。

 

#04 破解类星体宽线区之谜,黑洞质量测量精度有望大幅提高

早在1943年,美国天文学家K.Seyfert博士发现某些星系的核区具有宽度达到数千公里每秒的巴尔末发射线光谱,它们被称为活动星系核。20年后,M.Schmidt发现了第一颗类星体,其光谱与活动星系核十分类似,由它产生宽发射线的区域被称为宽线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人们得知类星体就是活动星系核,只是距离遥远其寄主星系不宜观测而已。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