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受中亚超级大旱而推迟

丝绸之路一直是过去2000年来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最重要舞台,其中,中亚(西域)是其核心区。事实上,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的青铜时代,就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史前丝绸之路。最近一项研究,揭示过去数千年中亚降水变化对史前丝绸之路形成的影响。发现在距今5820~5180 年期间,中亚存在一次持续时间为640年的超级干旱事件,该干旱事件严重阻碍了中亚史前文化的发展,很可能推迟了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

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受中亚超级大旱而推迟
图1  丝绸之路,五角星是本项研究的中亚洞穴所在地

考古研究显示早在4000多年前的时候,就存在跨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现象,最早驯化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大麦、绵羊、山羊等文化元素特征扩散到东亚;随后,起源自中国北方东亚地区的粟、黍扩散到西亚和欧洲地区。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早期史前东西方交流是沿着北方欧亚草原,也即草原之路开展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青铜时代的跨大陆交流路线主要沿中亚绿洲、河谷通道,也即丝绸之路前身开展。这种史前跨大陆交流路线的时空转换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文明演化进程,然而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一直不清楚。

该项研究基于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东缘的Talisman洞的石笋多指标(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集成记录,恢复了中亚干旱区目前年代最精确(测年误差 ~6‰)、分辨率最高(~3年)的过去7800年降水(降雨+降雪)变化序列(图2)。他们发现在5820~5180期间存在一次持续达600多年的超级大旱事件,可能对中亚的生态环境和绿洲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影响。例如:在干旱最盛期,巴尔喀什湖的湖面至少下降了20米。西风带北移、北大西洋变冷造成的来自地中海、里海、北大西洋水汽传输减少可能是这次超级大旱的主要原因。

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受中亚超级大旱而推迟
图2  Talisman洞石笋氧、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集成重建的中亚地区7800~3000年期间的降雨变化。灰色柱条代表发生于5820~5180 年期间的超级干旱事件

研究者进一步总结了欧亚大陆10000年以来的动植物考古遗存鉴定和测年数据,发现此次干旱事件与农牧业人群扩散通道由中亚绿洲路线向北方草原路线的转换几乎是同步的。据此,谭亮成等提出该超级大旱事件阻碍了史前跨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在中亚绿洲路线上的传播,反之趋使其沿着北方欧亚草原路线扩展。随着干旱结束,降水回升,绿洲重新发育扩大,人口扩张,加之农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长途运输家畜的利用,使得4000~3000年贯通绿洲的东西方交流通道,也即史前丝绸之路出现,后来成为欧亚大陆主要的陆路通道,为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一研究成果为青铜时代跨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时空变迁机制提供了气候环境变化角度的理解,也为深入认识史前丝绸之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降水重建结果对于理解中亚干旱区在百年-年代际尺度的降水变化历史及驱动机制,以及全球变暖下未来降水变化趋势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
TAN Liangcheng, et al. Megadrought and cultural exchange along the proto-Silk Road. Science Bulletin, 2021, 66(6):603-611.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0.10.011

本文来自中国科学杂志社, 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