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4年2月11日08时30分15秒,在甘肃山丹东北 (39.0°N 101.3°E ) 宏观震中: 38.9°N 101.2°E,震级:7¼, 震中烈度:Ⅹ度, 震源深度: 10千米。
本次地震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个发生在有一定人口密度地区的大地震,也是建国后第一个由大型考察队进行现场调查的地震。本次地震对促进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发展及以后的地震现场考察和《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经验和科学依据。
地震后,甘肃省人民政府、武威行政公署、山丹县人民政府立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救灾行动,是我国早期抗震救灾的范例,为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自救互救、恢复重建提供了宝贵而实用的实例。
一、灾区概况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北枕朔漠,与内蒙阿拉善右旗为邻;南峙雪山,与青海省祁连县接壤;西与张掖市甘州区为邻,东与金昌市、永昌县相连。面积约5千平方千米。区内历史悠久。汉武帝时即在山丹县境内置删丹、日勒二县。1953年底山丹县辖6区37个乡,13060户,70240人。时属武威行政公署管辖。
地震灾区包括山丹县城及所属各乡镇。极震区红寺湖位于河西走廊北侧的龙首山区,北距县城15千米,海拔2100米。古代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清道光年间知县黄璟徙民于此开荒,始有农民定居。因山中有红寺洞而得名。群山环抱,地势高亢,干旱寒冷,人稀村散,交通闭塞。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有公路通往县城。县城及其余各区、乡均分布在山丹盆地中的山丹河及其支流沿岸,农业发达,居民密集,交通便捷。
二、地震序列及震前异常
1. 震前异常
山中个别居民反映,震前一个月某天,听见地鸣声6—7次。2月10日晚七时左右,发生黄风吹雾。地震当天凌晨2点左右,忽然刮起了黑风。正在为县委三级干部会议刻印简报的秘书们出门观看,黑风刮得很大。在场的县干部郭德检说,“半夜挂黑风总不会发生地震吧?”早晨就发生地震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俄博群众反映,地震时刮起西北风,天气很冷,看见一股黑气从西方而来,接着地震。三个井一名牧民震前听见响声,如汽车驶来。他给其弟说大概是贸易公司汽车来了。他们四处张望,并没有汽车,接着大震。
主震前,该区气压变化非常剧烈,地震就发生在出现低压高温过程中。
2. 地震序列
主震后4小时发生最大一次余震,震级6级。当天共发生有感余震9次。13日发生7次,14日4次,15日1次。16日12时到17日14时,又有4次,每次持续一、二秒。震后一个月,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山丹县城附近架设临时地震台。近20天观测中,共记到余震84次,可惜没有震级和定位参数。期间最大者为2月12日内蒙阿拉善右旗5 ½ 级地震。朱允明7月29日在青井子考察时,从早到晚还感到余震7次。7月12日晚8时到9时30分,感到4次,7月3日下午在破喇嘛顶感到1次,约10秒。7月3日早上在尖山顶感到一次。到9月20日,当地共感到余震42次。截止1956年,共记录到MS≥4级以上地震15次,其中MS≥4.7级的6次。余震集中分布在地震破裂带附近。
山丹强余震活动主要集中在1954—1956年期间,其中1954年2—4月频度最高。1955年3次强余震强度较大,还引起旧墙落土,顶棚发响,居民惊恐不安。1956年2—5月间集中发生一组中强度余震,显示出强余震起伏活动的态势。在相对平静4年后,1960年4月27日,发生5级余震。此后再无强余震发生。山丹地震的强余震序列显示出高震级、浅震源、强度大、分布仅限于龙首山及其以北地区的特点。
三、地震实录摘编
1. 烈度分布及震害
(1)极震区:
形成一条别芨莉经磨台湖、小峡河、大峡湖、包代河至滴水圈长约24千米的破裂带。断裂带走向为北西,与龙首山大致平行。这条断裂带是完整的、连续的,长而且宽。断裂带蜿蜒而行,横断七条大河沟,穿越大小八十多个山梁,但在保得河,断裂带最为严重。沿线大部北高南低,如刀切一般。有些地方裂口宽达2米,深1米。例如:穿过沙枣湖东沟石崖、东山梁及第二个山头造成的断裂带;别蒺藜周围山梁开花、崩塌及下陷;极震区黑水沟岩石崩落;陆布家河山梁形成大裂缝及开花陷落;白水泉2130米高山上的裂缝;黑石老嘴周围山上裂缝和开花等。
(2)Ⅸ度以上地区
西北起于大湖、高泉山一带,东止马莲井、亚码头、大致为一长轴北西向,长约30千米,短轴约14千米的椭圆形。区内山脊、山坡、河谷及洼地都有裂缝。山区崩滑相当普遍。双窝铺及大湖一带,河槽和两岸田地里有顺河的大裂缝,河岸黄土坎普遍崩滑。沿河村庄的无柱土搁梁房屋,几乎全部震倒。Ⅸ度区残留的地貌变形遗迹主要有崩滑、滑坡及地裂缝等。
白疙瘩 位于县城东北约16千米。是龙首山山峰之一,海拔2850米。地震后整个山顶被震酥,状似“开花馒头”。裂缝纵横交错,土石翻起,山脊东南陡坡有大量石块崩落。附近山上有很大的裂缝,有的沿山脊裂开,有的沿山坡或平行或交错,其中最大垂直错动达1米以上。主峰北有一小山,其南坡上有沿劈里裂开之平行裂缝三条;西北之小山上有很多沿山脊并与之交错的裂缝,并有沿节理从陡坡上崩落的石块。白疙瘩、尖山与新水井之冲积扇上,仅白疙瘩有二条裂缝,相距约1米,长约20~30米。
双叉子 共9间修建十余年的土搁梁房全部倒塌,仅存部分墙基。河两岸有很多大致平行于河流流向的裂缝。河岸黄土滑落。
破疙瘩 山脊有裂缝,东南坡有黄土滑落;北部仅有松散碎石处部分有破裂,山腰砾岩有沿节理分离和坠落者。
双窝铺 共9间无柱土搁梁房,全部倒塌,仅残存部分土坯墙。河槽内及两岸地里均有沿河流向的宽大裂缝。河岸土崩普遍,河东岸山上亦有裂缝。
大湖 9户共42间土搁梁房,全部倒塌。附近有很多地裂缝。距大湖800米的山上有沿山脊的裂缝,宽约20厘米,垂直错动约10厘米。红山嘴山脚亦有裂缝,最长约0.5千米。
阿门出口井 3户9间土搁梁房,震倒8间,窑洞也落土块;附近小山上有裂缝,刘家南面山上崩裂;山坡有些滑落,山腰土洞顶部泥板岩亦有坍落者。
大夏河 河槽中有很多宽大裂缝,最宽的56厘米,最深的达142厘米,全长约1500米,由河槽伸展至两岸山上,并穿过几个山头。裂缝有显著的错动和隆起。
滴水圈 后山沿着山脊有三条东西向的平行裂缝,宽40~80厘米,长50~60米,深90厘米,另有N10°E较短的裂缝三条,与东西向裂缝相交,形成“开花式”。
保得河 西北山坡有大量坠石,最大者3米见方,大部分为石英岩;西南的黄土干沟两旁黄土坍落较多,长达17米。
赛马湖 仅有两间土搁梁房,全部倒塌。赛马湖山梁有很多平行于山脊近南北向的裂缝,宽10厘米,深27厘米,长约200米,上下错动12厘米。局部有滑坡现象,并有土崩,如新开垦的土地一样。有一泉水,震后水量略增。
鬼圈 有不少与山脊平行的裂缝。另有三条长约5米的裂缝与山脊垂直。
茨湖 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未倒者也不能住人。地表裂缝很多。
马莲湖 共有7户43间土搁梁房,河北岸的18间全部震到;河南岸震倒了6间。河槽内有裂缝,并伴有水加泥沙涌出;河岸黄土崩落。村南黄土夹少量碎石的泉脑山,原为尖顶,震后摇平,减低约一人高。整个山头破碎,碎泥遍及山腰。沿山脊有S15°E大裂缝两条,宽25厘米,长38厘米,垂直错动16厘米。
毛湖洞 山嘴有一庙,震前墙已拆除,只剩框架,震后尚完好;附近有一处黄土滑落,四处有坠石。
渠沟 蒙古包内供桌上净水碗、立灯摇下,放在火盆上的饭锅摇倒;附近有崖坍,压埋羊64只。
土背节沟 有大量坠石由北面坡上流入沟口,大者达6×6.1×7立方米,为节理发育的石英岩。土背节梁上有三条裂缝,深约2米,长约220米,山上土石大多向S8°W滑动,滑距1.5米。山梁东部有N35°E及S35°E裂缝各一条,宽5~30厘米,南北延长5米。山梁西部变质石灰岩中发现一条新裂口,宽30厘米,深3米,裂口近乎垂直。
亚马圈西梁 东部有东西向裂缝和南北向裂缝,宽约3~4厘米,有的表层裂成四边形块状。山脊西部形似馒头状的山顶,向四周开裂,并有坠石。坠石大者约2.6×1.4×1.4立方米。在亚马头N50°E相距790米处的小山上,沿山脊有S35°W方向裂缝,长约30米,土坡向东滑下25厘米。此处还有一东西向裂缝。
独峰顶 山顶有弧形裂缝多条,平行分布并向南坡崩滑,形成整个山脊崩滑,裂缝成地堑形,宽达3.7米,深1.1米,错距0.5米。东坡脊有N60°E的裂缝,宽20厘米,深2米尚未见底,长约200米,横穿同一边缘上的两个山顶,向南滑塌,呈台阶状,错距40厘米。西坡地裂,致使地表呈龟裂。裂缝方向大致与山脊平行,呈北西方向,整个山脊向南滑塌。
草岭圈沟脑 山顶崩滑,在红色灰质石英岩中产生新裂缝,宽1.1米,深4米未见底,长达130米,横穿三个山头,呈N70°E方向,并有南高北低的上下错动,错距约20厘米。
(3)Ⅷ度区
长轴呈北西向。西起于梧桐泉以东,南到白水泉、玄帽大山,长48千米,宽30千米,面积约1400平方米。包括红寺湖、新修泉、东山庙、尖山顶、桃流水等地。区内地裂缝普遍,一般宽度不超过10厘米,长度不过几十米。河床、湖滩地裂缝特别显著,且有喷砂冒水现象。红寺湖及东山庙等山间盆地泉水流量普遍增加,有新泉形成。
位于7度区内的山丹县城及城东南地区,由于场地影响,形成一个范围不大的8度异常区。山丹县城位于黄土台地,地下水深20米左右。木架房倒塌40%。表现为框架倾斜,柱脚与基石脱离,屋项坍塌,墙壁全部或部分倒塌。大量庙宇遭到严重破坏;高约10米的土筑城墙周长约4千米,崩塌或缺口的共87处,计长1060米,部分塌滑289处,总长2478米。东南郊山丹河畔原为沼泽地,约1米厚的冲积土下有一米半左右的腐殖土,地下水位仅1米,震后出现30厘米宽裂缝。城南2千米的黄家庄地裂显著,并伴有喷砂冒水。全村14间木架房,30间土搁梁房,倾倒27间,占总数的61.36%,破坏较重的15间,较完整的仅2间。墓碑连碑座从土中拔出。
区内其他主要居民点情况如下:
红寺湖 共有43户,148间无柱土搁梁房。震倒111间,塌窑洞78孔。泉沟两旁、地里、河槽,震后有许多裂缝;原有的井泉震后水量增大。高泉山、新水井的裂缝是红寺湖区最大、最多的,大都分布在山脊和山坡边缘的土层上。主要方向为N20°—40°W,与山坡大致平行。一般长5~30米,宽2~3厘米,向东坡滑塌,形成错动台阶。东坡的裂缝较西坡多。高泉山石头崩落。
东山庙(双泉寺) 震后地裂很多,方向多为N45°—60°W,裂缝宽1~30厘米不等,最长约200米。震时多数裂缝喷砂冒水。在滩地中心地带,沿裂缝有三处下陷。东山庙共有木架房25间,震坏8间,其余17间也不能住人;土搁梁房107间,震倒60间,未倒者亦较危险,难以住人;楼房3间,全部震倒。该处有塔一座,震后塔之上半部倒塌,下半部未倒者,亦有裂缝;庙宇内柱有倾斜,廊柱与横梁有三处脱榫,柱脚有移动;大殿山门的屋脊倒塌,庙院围墙倒塌。
桃流水 在浅滩河岸上,有纵横裂缝,东南方向山上有裂口并冒水。
木头河 河岸有裂缝,附近有大块坠石。
尖刚泉 土房9间,全部倒塌,砸断一妇女左腿。
王家庄 位于县城南2.5千米。全村房屋全部倒塌者27间,墙倒木架尚存者15间;高约3米、厚1米的围墙大多倾倒。村内有宽2厘米、长约4米的裂缝一条。在田坎与河边裂缝纵横,且较宽大。
周家庄 位于城东南2千米。该村共有房屋57间,全部倒塌者14间,占全部房屋的24.4%;只房墙倒塌者10间,占18%;河边、田坎裂缝纵横,但不大。有一裂缝喷砂,形成宽80厘米、高约1.5厘米的沙丘。
赵家庄 位于城东南1千米。该村共有房屋117间,全部倒塌者60间,只房墙倒塌者31间,未倒塌的房子一般均有裂缝或者倾斜现象。在村北偏东1千米拐八湾洼湿地有宽10厘米、长8~9米的平行裂缝。
陈家庄 位于城西北2千米,共18户。倒2间土搁梁房,4间房屋墙倒塌。
杨家庄、魏家庄、王家庄、马家庄 都在陈家庄附近。木结构房屋有全倒者,少数房屋有墙倒现象。新建土搁梁房仅墙有裂缝和脱皮现象。马家庄附近地里有宽1厘米、长1米的地裂缝。矮小墓碑摇倒。
郑家庄 在陈家庄附近,有13户人家。木结构房屋倒塌3间,土搁梁房倒塌10间;院内有一条裂缝,宽1厘米,长6~7米。
龙王庙 位于郑家庄附近。该庙后墙倒塌,仅剩砖基。北墙顶部有裂缝,后墙与柱子错开,梁与柱子脱榫;供桌上签筒倒下。
十里堡 位于城东。共有房272间,全部倒塌者30间,占总数的11%;房墙倒塌者28间,占10.3%;田里及河边出现裂缝,但不大。
小水井子 位于红寺湖西北。其北面梁上发生裂口和陷落。
(4)Ⅶ度区
东南起于大青羊,西北止桃花拉山以东肋巴泉、芨芨台,包括东乐古城、大佛寺、平坡、二十里铺、十井口等地。长轴55千米,短轴42千米,受场地等因素影响,西南衰减较慢。北部山区资料不多。地裂缝比Ⅷ度区少,山区偶有小规模坠石,个别泉水流量增加。建筑物一般只是墙壁裂缝、倾斜,个别无柱土搁梁房屋有倒塌。正规木柱的房屋除个别及其破旧的以外,只受到木架拔榫或墙壁开裂等局部损坏。
主要居民点情况如下:
小白芨芨 3间土搁梁房自顶到底均有裂缝。
大澜泉 3间坐西向东的土房隔墙接头处有裂缝,而另外3间坐北向南者完好。
大佛寺 位于山丹城西4千米。大佛寺前山丹河畔沿河岸有长约500米,宽20厘米,深约60厘米的裂缝,走向为N50°W,但也有与其垂直的裂缝;其横断河床的裂缝,震时有水冒出。
周家水磨 渠和田地里的田坎中有很多裂缝,最长者约220米,有两条裂缝垂直或斜交于山丹河。
农业推广场 位于山丹城西北2千米。新建木结构房屋完好,仅墙角和门窗四角有裂缝;门两侧之围墙倒塌。
二十里铺 位于城东。共有房屋百余间,但倒塌者不多,有几间草棚、牛圈倒塌,压死牛1头、驴2头。不坚固的院墙倒塌很多,一般房墙有裂缝。龙王庙上殿木架完整,土坯墙大部倒塌;中殿西柱向南倾;戏楼木榫拔开约8厘米。长城有部分倒塌。村内低洼处有地裂缝。
三十里铺 位于城东。地震时房屋摇动作响。朽墙倒了10多处,房顶土下落,墙壁开裂,堂屋的墙有倒塌。长城有部分倒塌;村旁路上有细小裂缝。
新河堡 位于城东。关帝庙戏台之一角连屋顶和一根柱子一块坍塌。堡墙的土墩塌下并埋了下边的牛圈,压死牛2头。合作社用木板钉的露天仓库倾倒,破旧的房子有的倾倒,有的土坯墙裂缝。堡墙有坍塌。
新河驿 位于城东。有房7间,房木架倾斜、脱榫,墙壁部分倒塌。长城也有倒塌。
酆城堡 位于城东。有房50余间,仅个别年久蚀甚的房墙有倒塌;城墙与围墙部分倒塌。
峡口驿 土长城有部分坍塌;民房木柱与墙接触处有裂缝,个别房屋的朽墙倒塌。
瓦窑沟 位于城西南7千米。全村有房333间,全部倒塌62间,部分倒塌23间,未倒 的民房一般均有裂缝。土窑31孔均未倒塌。龙王庙及老君庙等屋架歪斜拔榫及部分塌落。水沟房及村内有地裂缝。
前窑村 位于城西南5千米。全村共49户人家,绝大多数住土搁梁房。有一家因墙倒而塌房一间,许多墙上均有明显裂缝。煤井工厂方形砖烟囱高17米,在中部断裂错开;土坯木柱简单厂房倒塌5间。
西沟沿 位于前窑西3千米。共有20多户,土搁梁房全部倒塌和部分倒塌者14间,石头墙倒塌。
平坡 位于西沟沿南5千米。庙宇的墙与柱子错开,有的横梁错开或屋脊错开;无柱石砌房屋有倒塌或部分倒塌。平坡老君庙庙脊兽倒塌,屋架倾斜、脱榫,柱脚错动,墙上裂缝及部分墙壁倒塌等现象较普遍。庙旁水渠边有宽5~7厘米,长约3米的弧形裂缝。
庙地 位于平坡东南2千米。土搁梁房倒塌1间,严重破坏者3间,墙倾斜者6间。
老窑 庙地东南约5千米。房子屋顶坍塌,房墙坍倒。
任家寨 老窑东3千米。民房墙倒塌或倾斜;龙王庙一墙砖皮脱落,其它墙沿砖灰缝发生裂缝,有一堵墙与柱错开。城门楼之脊兽倒塌,城墙上掉下土块。围墙上部有塌落者。
四坝村 位于县城东南10千米;共有107户人家。震时人立不稳,有一老人被摇倒。树木摇摆如刮风。房屋没有全倒者,仅庙宇脊兽倒塌,屋墙倾斜或发生裂缝;围墙有开裂或倒坍。
窝寨子 位于县城东南约10千米,四坝村东2千米。共有20户人家,有3间土搁梁房和一间牛棚坍塌,其余屋墙倾斜、倒塌者甚多。关帝庙基本完好,仅墙壁有细小裂缝和稍微倾斜,砖勒脚有沿灰缝发生裂缝和错开现象。
陈家村 人感到摇摆,火炉上的锅被摇掉。屋墙有倒塌。
李家庄 人站不稳,炉上锅掉下,盆中水溢出。全村有房35间,无全倒者,但危墙发生裂缝、倾斜、与柱错开等现象;土楼坍掉上部垣墙,围墙有倒塌。
黄家庄 共有房110间,有3间木结构房倒塌。城墙顶部有土块掉下,城门楼墙有倒塌。围墙有倒塌、倾斜、裂缝等现象。
韦起寨 屋墙和围墙均有倒塌、裂缝和倾斜等现象;三层土楼上的木结构房子倒塌。
柳儿寺 围墙上部之垛口倒塌,木结构房子个别倾斜与墙错开约3厘米。
刘英村 屋墙有倒塌者,土楼倒了一座,压坏邻房,压死牲畜。大墙上0.5米高之垛口倒塌。南刘英村房屋无破坏。大墙仅部分倒塌,大墙上1间木结构楼房部分倒塌。
赵家庄 位于城西。院墙倒塌1.5米,有一房墙向北倒,木架向南倾倒。
张家庄 有5间土搁梁房向西倒塌。
曾家庄 房屋倒塌2间,另3间的房墙倒塌。
郑家村 约有25间房屋,墙倒或屋顶坍塌者共11间。郑家门楼西柱脚移位且劈开,东柱脚与柱错开约3厘米。
王家河滩 河滩上有纵横交错、方向不一、大小不等的裂缝,最长约100米,最宽约0.3米,有的上下错开30厘米。离河较近者冒出泥沙。
邹家庄 木结构土坯墙房屋未震倒,仅泥皮脱落。灶上的缸倒下。
马家庄 约有房15间,3间堂屋严重倾斜,柱子倾斜最大者为22°。该堂屋之后墙倒塌,东墙残立。厦房木架完好,但后墙亦倒塌,围墙大部分倒塌。
马家河 木结构房子震塌3处,震倒牛圈1处,其余房屋有裂缝和墙皮脱落现象;大门倾斜2°;家具有震倒者。
王家香堂 石人、石碑、石兽很多,其中1碑因旁边砖墙倒塌而压倒;1石人反时针方向错动17厘米,北角抬高约6厘米,其他石人、石兽未动。
陆家墩 室内油瓶倒下,其它家具摇动未倒。倒塌6间房屋。
祝家和吴家水磨 室内家具翻倒和掉下者;人感摇晃,难以站立。土搁梁房及围墙均未倒,木结构水磨房完好,仅墙上出现裂缝。附近山上有滚石落下。
石嘴子 石嘴子祖师庙基本完好,仅庙脊倒塌,后墙脱去一层土坯;另一破旧不堪的庙震落几片瓦和几块土,后墙根泥皮有裂缝。庙宇木结构未动。
祁家村 人感强烈,站立不稳。室内家具有倒者。有房百余间,震时房屋作响,泥皮掉下。土坯烟囱发生细小裂缝;墙包柱处有裂缝;有一家老房后墙倒塌,有的院墙顶部坍塌。
祁家店 有民房360间,大部分为木柱土坯墙。这次地震震倒8间土搁梁房及老旧房。其它房屋仅有泥皮掉落,墙角及门框处开裂。河边有地裂缝。
马湾 共有房屋340间,倒塌12间。
米黄店 共有房屋27间,3间破旧房屋和3间草棚倒塌。有的院墙和屋墙倒塌。其它泥皮掉落,墙角有裂缝。建于土墩上的庙宇木柱向西倾,山墙倒塌。土墩有裂缝。
二十里铺 共有房屋600间。老旧房屋及草棚倒塌67间,其余民房土墙角与木柱相接处以及土城上均有裂缝。村旁一庙宇屋脊坍塌,戏台台阶滑坍。
东乐镇 一般房屋掉泥皮,破旧的木架房倒塌十余间。土烟囱个别有裂缝。小学内一排教室倒塌,一厨房倒塌;西北城上二层城楼下层向东倾斜13°;西城墙滑落一小部分,门洞拱圈掉落几块砖,并有裂缝数条,切断砖数块。南城有裂缝并塌落一小部分。
(5)Ⅵ度区
西起张掖西八里铺,东止永昌水泉子一带;北起内蒙上井子、阿拉善右旗以南,南到大马营、霍城。长轴直径约110千米,短轴约85千米,面积约9300平方米。包括张掖市区、山丹、花寨子、三十里铺、绣花庙、东水泉、桃花拉山、内蒙鄂博等地。
Ⅵ度区北部为大漠戈壁,人烟稀少,调查点不足。区内土搁梁房普遍开裂,极个别朽房、朽墙倒塌。木架房也多有开裂。山区有零星坠石现象。如民乐瞿寨子东山童子寺,地震时崖面大范围崩塌。巨石滚滚,尘土飞扬,将庙宇、大钟深深埋没,至今仍深压下面。
郭家庄 位于山丹县城东南50千米。房子响,有泥灰掉下,室内家具摇动,悬物摇荡,缸中满盛的水溢出。
定羌庙 土长城有部分塌下。墙上泥皮掉下,老墙有裂缝,不结实的朽墙倒了一堵。
水泉子 屋内家具摇动,门窗发响,满盛于缸中的水溢出。房上灰土掉下。朽墙有个别倒塌,城垛上掉下土块。
陈家庄 墙上有泥皮掉下,土墙有倒塌,檐角落瓦。村东田坎上有宽3厘米、长25米的裂缝。
花寨子 位于山丹县城南38千米。少数土墙倒塌,除少数房屋墙上有裂缝外,其余完好。光化寺内有一砖塔,1927年地震曾使塔顶震落,塔尖裂缝,塔身东西两面产生数条裂缝;此次地震又震落塔尖,塔身北面又有新的裂缝。
陈家河湾 人感强烈,站立不稳,惊逃户外;家具摇动。房屋无破坏,仅一土炮楼震裂。
李家河湾 人感摇摆。房屋无破坏。
兴 庄 人感摇摆,但能站住。房屋无损坏。
黑 城 堡 共有46户人家,倒塌1间木结构房。炮楼顶上之土坯垣墙倒塌。一庙宇及房屋倒坍。一屋的山墙中部挤出。
边 家 庄。人惊逃户外;碗盏、器皿移动作响,悬物摆动。房屋无破坏
大 马 营 建筑物未有倒塌,个别墙上有裂缝或泥皮脱落。村西1千米黄土山上8孔窑洞塌陷4孔。
曹家屯 震时人们站立不稳。黄土窑洞8孔塌4孔。屋墙有部分倒塌和出现裂缝者。
周家屯 房上灰皮掉下,门窗摇响。人站立不稳。一个原已裂缝的黄土窑洞被震塌;一家原已倾斜的墙被震倒。
小泉子 屋墙包柱处有裂缝,有的屋墙倾斜,柱错开3厘米;有的屋墙部分倒塌。一个原已裂缝的黄土窑洞倒塌,压死2人。另一窑洞原已塌去一半,这次全震塌。
刘家庄 位于山丹城西25千米。人感强烈,惊逃户外;器皿中水溢出。房墙上泥皮掉下。墙包柱房屋房墙处出现裂缝,围墙有部分倒塌。
西 邨 震时人惊逃户外,有人跌倒;室内家具皆摇作响,器皿中水溢出。墙上出现裂缝,泥皮落下;围墙有倒塌者,庙脊有落瓦。
黄家庄 位于山丹和张掖之间。地震时人感强烈,人从睡梦中惊醒,惊逃户外;家具有摇倒者,器皿中水溢出。地震时房屋摇动作响,灰土掉落,少数墙有裂缝,朽旧土坯墙有倒塌。
草 湖 人皆有感,惊逃户外;家具摇响,悬挂物摇摆,器皿中液体溢出。草棚有倒塌,一家横梁脱榫约3厘米,有的屋墙出现裂缝。朽墙有倒塌,围墙出现裂缝。
太平堡 震时人站不稳,头晕;家具摇动,个别有摇倒者;盆中水溢出。黄家庄西北,仅年久失修破旧房屋和草棚有倒塌;城楼倾斜和落瓦;庙宇有的前檐垂悬,有的墙上有裂缝,个别的墙倒塌。城垛大都倒去;有一牌坊微倾。
月坝闸 位于张掖西5千米。室内家具摇动并有个别摇倒者。墙上有倒塌和产生裂缝者,围墙有的倒塌,地震时房上掉灰土;
张 掖 人震感强烈,大多数人惊逃户外。房屋摇动,泥灰掉下,个别破旧房屋倒塌或山墙坍塌。个别较高的土坯墙上发生裂缝,有的墙包柱处发生裂缝,个别铺面的门额有倒塌;城垛部分倒塌,西城墙沿旧缝略有崩落;南城门洞旧缝有砖头落下;大佛寺山门、山墙上原来的裂缝,震后扩大。正殿后的土塔秃顶处的土坯塌落;张掖中学内的木塔顶部有檐,经震而垂悬;城郊农校中的白塔顶座挫向西北;西北方塔顶帽下塌掉一部分土坯。城东聚风塔震后塔顶的葫芦向西歪斜,塔顶向西北斜并塌下部分砖和土坯,地震时其悬铃鸣响。太平堡、高寨子、甘泉、大马营等地破坏大致相同。
霍 城 武装部肖爱被墙倒压伤,通讯员丁某被压死。
民 乐 邻近山丹的海林、六坝两区较重。压伤一人,耕牛2头,绵羊6只。土官村震塌房屋9间。民联、洪水一带震感强烈。县城女儿墙部分倒塌。
民 勤 震声很大,人从房中跑出,尘土飞扬。城墙垛口、女儿墙部分倾倒;破旧房屋有裂缝,极个别土墙有倒的。由于房子太烂,有2人碾米被压死。
(6)有感范围
山丹地震时有感范围很大。西起玉门,东过兰州;北起内蒙海渤湾市,南达青海湟源县,有感半径400千米,涉及甘肃、青海、内蒙、宁夏四省(区)数十个县市。区内个别地段还出现轻微破坏。如:
武 威 倒朽墙一堵,一栋3层楼房砖墙有裂缝。
永 昌 县西南北泉、寺儿湾个别朽墙有倒塌,屋瓦落下。钟楼铁釵摆动;城西爱子塔顶帽以下泥皮脱落。附近田坎有长25米、宽3厘米的裂缝。
高 台 感到很大,房子响,部分人跑出。个别房屋有倒塌。西关曹学忠面馆前腰朽墙倒。
酒 泉 城区窗户发响,器皿摆动,个别者旧房屋震歪,土墙有裂缝甚至倒塌。陡峻不稳山坡有坍塌,一人被滚石砸伤;河水起浪。
清 水 震感大,睡在炕上者南北摇动。人跑出感到颠簸。
嘉峪关 人有感,未跑出。
鼎 新 人感南北摇,树摆动,人站立不住。个别不结实的土围墙有倒的;城上垛口错开一市寸。营尔感觉很轻。
金 塔 人惊逃户外,房屋无损。但县西北20千米西坝朽墙有倒的。
兰 州 虽然只有室内人有感,但个别基脚侵蚀很重的老旧土墙倾倒。
秦 安 悬挂物摇晃,人觉摇动。
内蒙阿右旗 包家井共4家32间土房,震后完好,但有个别土墙细小裂缝。戴强盛家后墙外砌的火炕烟囱倒向北面。白芨芨有汉民5户24人,21间土房,震后完好。2007年雷中生在内蒙阿右旗一带调查时,老人们普遍反映,地震时人普遍有感,但房屋无损。
青海湟源 偶有梁柱与墙之间产生裂缝。
2. 地震灾害损失
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山丹街头》一诗中写道:“五四年大地震,/旧山丹毁荡一空,/再不见城门庄严雄伟。/阔人府第门上的宝蓝金匾,/也从此无影无踪。”
(1)人员伤亡
死亡47人,多为儿童、老人和妇女。伤332人,其中重伤81人,316人经医院救护。
(2)直接损失
根据山丹县委、县政府1954年上报资料,全县受灾户2653户(机关除外),占全县总户数的19.69%。
(3)房屋破坏 震区内的居民住房主要是抗震能力很差的土搁梁房和土窑洞,所以倒塌严重。
(4)生命线工程及企业、学校的破坏
震后兰(州)新(疆)公路山丹段遭到轻微破坏,路基、边坡有宽数厘米、长2米左右的裂缝。木构架桥梁、木方涵基本完好。通往灾区的简易路一度阻塞,救灾行动受到影响。
山丹的地方工业主要集中在县城,以工业烟囱扭转破坏为主。城南毛织厂、陶瓷厂、造纸厂各有分别高为13.3米、18米、8米的砖烟囱一座,一字排开,间隔50~100米。地震后毛织厂烟囱半倒,并向东南倾斜,最宽裂缝达5厘米;陶瓷厂烟囱在离地1/2—1/3处折断,未倒部分有垂直裂缝,近基座1米处有较大裂缝;造纸厂烟囱在离地1/3处折断,为倒塌。县城的4座砖烟囱均不能使用。
县境内学校普遍遭到破坏。山丹初级中学系由三层楼(真武庙)、地藏庙、北斗宫组成。地震后,三层楼前殿完全震毁,中殿大部分震毁;地藏庙大梁折断一根,木柱向东北倾斜。山门过殿东南角向东北倾斜。北斗宫后楼向北倒塌。
东大街完全小学系旧县府,建于明代,乾隆间重修。礼堂整个向南倒塌,后堂开裂。1953年新建的4栋教室出现水平及纵向裂缝。
山丹培黎学校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承办,1944年由陕西凤县迁山丹。路易·培黎任校长,英籍乔治·何克任教务长。学校共有249间土木结构房,震后全部倒塌76间,占30.52%,严重破坏20间,部分倒塌61间,脱榫裂缝者居多。较完好者仅50间,占房屋总数的20.01%。
(5)文物古迹破坏
山丹处于古丝绸之路要冲,文物古迹较多,地震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① 明长城、山丹县城城墙
明长城位于汉长城北侧,走向与汉长城一致。始建嘉靖后期,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由黄土夯筑的墙、土墩、列障构成。198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实存82千米。1954年地震后,二十里铺、三十里铺、新河驿、定羌庙等地都有部分长城及边墩崩塌。山丹县城城墙也发生崩塌。由黄土夯筑的城墙顶部全部坍毁形成缺口者计87处,共长106米,以东南城墙毁坏最重。顶部坍落较轻者237处,计长2240米,下部滑落者52处,计长240米。
② 古建筑破坏
县城古庙遗存较多,经过地震均有不同程度破坏。城北北斗宫、药王庙、真武殿等殿宇全部倒塌;城东南的东嶽庙、马王庙、轮转寺等庙宇则几乎全部毁灭;大会馆、发塔寺、城隍庙、八腊庙、清真寺以及原县署等庙宇、房屋破坏严重,个别殿宇全部坍塌,或构架发生严重变形,脱榫显著;城隍庙石狮子在座上移动并扭动;圣母宫、罗汉殿及玉皇庙后殿两边厢房倒塌。城东南角的发塔,1927年地震曾将塔上层十三道相轮震掉五道,这次地震又震落了四道,塔心木柱外露,现留塔身高约20米。城西张仙庙及观音堂则基本完好。大佛寺、北垣正中的无量阁也受到破坏。
1953年刚由旧庙宇改建的县政府大礼堂,震后屋椽平顶有部分白灰纸筋泥皮脱落,门窗上下和墙柱上均有显著裂缝。礼堂东边的会议室,震后墙上发生很多裂缝。
(6)地震破裂带
本次地震形成由别芨莉经磨台湖、大峡湖、包代河至滴水圈的破裂带,步测长20090米。总体走向西50°,不受地形限制。错断7条大沟,穿越80多个大小山梁,沿潮水盆地南缘和坡拉麻顶隆起东北缘展布。有的地方穿越基岩露头,有的两侧有水平垂直错动,造成土块局部隆起与陷落。地震破裂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震陡坎、地震沟槽、水系和山脊的右旋位错、地震裂缝、地震崩塌、滑坡及陷坑等地貌变形,主要集中在包代河至大峡河2千多米的地段上。北高南低,如刀切一样,令人望而生畏。
- 白疙瘩—独峰顶裂缝带
分布于龙首山北缘断裂带南侧山脊梁及红寺湖盆地。东起独峰顶,西北止于白疙瘩,主要由地裂和山崩组成。
- 大佛寺—二十里铺地裂缝
西起大佛寺,经山丹县城、十里铺至二十里铺,全长近15千米,并伴有喷砂冒水现象,有些还伴有山崖崩滑。裂缝多发育于城南湖滩地区、山丹河河床及低洼潮湿地带,无序分布。单条裂缝一般长十几米至100多米,宽数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最深1米左右。
3. 现场应急响应及抢险救灾
(1)政府应急响应
地震发生后,省、专署、县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县委、县政府立即终止正在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393名干部全部出动,在城关区各乡抢救受伤人、畜。县委书记亲自率干部群众修复道路。10时,县委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研究救灾措施,确定各区区委书记或区长一名及县上领导干部分赴各受灾乡村。三、四、五区还组织310名干部分为6个小组,分头深入受灾户,慰问灾民,领导抗震救灾工作。
省民政厅厅长、武威专署专员分别率民政、卫生人员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2)抢险救灾
① 自救互救
地震刚过,县委、县政府首先在三干会议上进行了说服教育和解释工作,打通了干部思想,安定了工作情绪。随即具体分工,抽调310名干部分6个小组深入各乡镇,挨门挨户进行调查慰问,领导抗震救灾。根据灾情分为三等,对重灾户予以救灾,并引导轻灾户生产自救,弥补损失。政府解决6副棺木,妥善安葬特困家庭的死难者。断炊户,每人每天发粮一斤。
政府还组织群众清除街道上的破砖乱瓦,修通了道路。地震后没几天,市面上买卖又开门了。省上还会同农林、银行等部门,解决灾民春耕中的牲畜、种子等困难。
- 医疗救护
由于交通受阻,灾民无法集中医治。县卫生院根据伤情,组织定点医疗和下乡巡回治疗。县民政科、卫生科搭帐篷、备饮食,设立临时医院,收治伤员。对重伤员实行免费手术治疗。地震当天治疗111人,12日109人,13日103人,14日99人,15日83人。
省民政厅厅长和武威专员所率卫生队,携带器械和药品赶赴灾区实行医疗救护。县委、县政府还特别注重防止新的死伤者发生和疫情的预防。
- 灾民安置
县上采取合并借住民房和铁道部工程局的帐篷以及动用政府被盖、毛毯,搭建棚帐等办法,解决了248户灾民的安置问题。震后不到十天,山丹街头已无一人露宿街头。
- 治安保卫
地震后,干部和群众普遍悲观绝望,加上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地震是“老君爷爷展拳头”。一些坏人也散布谣言,说“二月三十日还要大震”。有人在街上烧香祷告,社会秩序混乱。另外,粮食仓库和贸易合作部门仓库震后倒塌很多。针对地震后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县公安局进行巡逻并派出40多人,会同武装部民兵巡守粮食仓库,放哨29处。同时还组织流动小组,立即将200多万斤的露天粮食进行包装。
625地质队专业人员用科学知识教育群众,揭发、打击散布迷信和制造谣言的行为,扭转了灾民悲观失望的情绪,创造了抗震救灾的良好社会氛围。救灾期间,全县公共财产和群众财产均未发生丢失案件。
4.科学考察及现场监测
当时主持地震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首先接到山丹震区电话,,他立即决定,派遣由中央十八个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关人员组成地震考察队,在谢毓寿、陈庆宣率领下,于3月前往震区考察,并在现场架设了4个临时台观测余震活动。
6~9月间,甘肃省工业厅朱允明等人连续2次深入震区进行考察和补充调查。铁道部设计局西北设计分局白超然、中央地质部周光等人也分别进行了调查。
这是我国第一次实行的大规模现场考察实践,先后5次包括地震、地质、测量和行政干部等各方面人员在震区开展的科学考察,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在地震考察中, 他们拍摄了大量地震形变带及建筑物和构造物的破坏照片,搞清了形变带的展布,最严重的地区处于北60西与北15—20西两组构造交汇地区。有些地段不受地形影响,显示出山丹地震带有一种扭动现象;圈定了6度以上等震线。
在测量方面,在山丹南郊和龙首山地区测绘了地表裂缝。1953年地质部曾在县城附近做过三角点测量,地震后又进行了基线复测,发现基线长度缩小7.7厘米,万位角增大1′24.1。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观测台在考察了1920年海原地震后又考察了山丹地震前兆,这是国内首次专门针对地震宏观前兆的考察。山丹地震后5个月,民勤与内蒙交界处又发生一次7级地震,显示出该地区地震活动的高水平。1958年,前苏联派出彼得鲁雪夫斯基、哈林和歇巴林3位专家到山丹考察,并讨论了合作问题。
参考文献
-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1989年 地震出版社 北京 页535~536
-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陕甘宁青四省(区)强震目录》(公元前1177年——公元1982年) 1985年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西安 页107~109
- 徐锡伟《震灾之鉴》地震出版社待出版:雷中生 袁道阳《1954年2月11日甘肃山丹7¼ 级地震》
-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近代地震目录》 (公元1912年——1990年Ms≥4.7) 1999年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 页113——114
-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地震志》 1993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 页8~13、34~36、49~53、292
- 谢毓寿 蔡美彪《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五卷)1983年 科学出版社 北京 页591~592
- 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基础》 1977年 科学出版社 北京 页202~204
- 《地球物理学报》 1957年6(1) 页35~48:谢毓寿《新的中国烈度表》
- 《地球物理学报》 1957年6(2) 页159~188:谢毓寿 郭履灿《1954年2月11日甘肃省山丹县的地震》
- 《西北地震学报》编辑部《西北地震学报》 1984年6(1) 页1~3:《山丹地震三十年》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害防御技术编辑部《震害防御技术》 2010年 5 (2)页185-197:罗浩 雷中生 何文贵 刘百篪 曹娜 袁道阳《1954年甘肃山丹7 ¼ 级地震史料补遗》
- 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第二卷《大事记》 1989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 页340
- 《西北地震学报》编辑部《西北地震学报》 1984年6(4) 页1~3:《山丹大地震及其有关研究回顾》
- 国家地震局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考察》第一卷 1987年 地震出版社 北京 页189~197:李凤杰 《1954年2月11日甘肃省山丹地震调查报告》
- 董志平《一九五四年山丹地震断裂带》 2007年 兰州大学出版社 兰州 页56~70
- 楼宝棠《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 1996年 地震出版社 北京 页128~129、244~247 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公元前1831年-公元1969年) 1983年 科学出版社 北京 420~421
- 《中国八级大震研究与防震减灾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年 地震出版社 页224~230: 何文贵《龙首山北缘活动断裂与1954年山丹7¼ 级地震》
- 《地质学报》 1954年34(3) 页291~300:周光《甘肃山丹地震的地质现象》
- 《西北地震学报》 2000年22(1) 页46:董治平 何文贵 戴华光《1954年山丹地震破裂带初步考证》
- 周光《地震》第十五节 1956年 地质出版社 北京 页79~81
- 《地震知识》1994年8月 8期总第117期:晋人(雷中生)《解放后甘肃首次大震灾——山丹大震四十周年祭》
- 《地震知识》1999年2月总第174期:晋人(雷中生)《山丹地震四十五周年追记》
-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地震危险区划研究》 1993年 兰州大学出版社 兰州
- 《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27(增刊) 页19~25:董治平 赵仪全 慕文斋等《1954年山丹7¼ 级地震概述》
- 山丹县志编纂委员会 《山丹县志》 第七章 1993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 页109
- 民乐县志编纂委员会《民乐县志》 1996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 页98
- 高台县志编纂委员会《高台县志》 1993年 兰州大学出版社 兰州
- 金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塔县志》 1992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 页93
- 张掖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张掖地区志》 1993年 兰州大学出版社 兰州 页87、358-359
- 皋兰县志编纂委员会《皋兰县志》 1999年 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 页158
- 甘肃省人民政府财政厅1954年3月15日文 甘肃省档案馆全宗号176 目录号2 案卷号 页476(甘肃省档案馆)
- 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甘肃省历史自然灾害录·地震部分》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写成手写稿(甘肃省图书馆)
- 山丹县人民政府呈甘肃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山丹县人民政府报告》 1954年2月16日 甘肃省档案馆全宗号176 目录号2 案卷号 页476(山丹县档案馆、甘肃省档案馆)
- 《山丹县人民政府报告》甘肃省大概全宗号138 目录号4 案卷号711(山丹县档案馆、甘肃省档案馆)
- 李培福《关于山丹县地震和抢救工作的检查报告》1954年2月21日 甘肃省档案馆全宗号138 目录号4 案卷号711 页11~15(山丹县档案馆、甘肃省档案馆) 朱允明《朱允明论文集》2006年 兰州 内部 页155~284:《甘肃省山丹县地震调查报告》
- 山丹县人民政府《山丹县地震救灾总结报告》1954年4月14日 甘肃省档案局档案馆 全宗号138 目录号4 案卷号714 页21~29(山丹县档案馆、甘肃省档案馆)
- 民乐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民乐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1997年12月:李正杰《永昌县地震史料》、谈应孝《童子寺石窟考略》
-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管理处《中国地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2010年5月) 2010年6月 页22
- 西北地震综合考察队宏观地震组《1932年12月25日昌马地震调查原始资料》 页138 1964年12月(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资料档案室)
- 山丹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山丹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1999年:马良德《1954年山丹大地震印象记》山丹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山丹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1990年12月:马良德《山丹县历代地震资料录》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