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土壤水分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精度评价与验证

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在很多水文气象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获取准确的土

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图。其中,(a), (b), (c)和(d)分别代表四个土壤深度(4.5厘米, 16.6厘米, 49.3厘米和82.9厘米)
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图。其中,(a), (b), (c)和(d)分别代表四个土壤深度(4.5厘米, 16.6厘米, 49.3厘米和82.9厘米)

壤水分信息非常重要。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中,四个陆面过程模型(VIC,Mosaic,Noah和CLM)能够模拟得到全球土壤水分产品,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天气预报、干旱监测、农作物估产、洪涝预警等。然而,在应用这些土壤水分产品之前,必须对它们进行详细的精度评价和验证。目前对GLDAS土壤水分产品的验证工作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区域尤其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关键作用的青藏高原地区的验证工作还非常有限。

本研究中,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毕海芸博士及其合作者利用青藏高原地区两个具有不同气候条件和地表覆盖状况的土壤水分观测网络内密集的站点观测数据,对GLDAS-1及最新的GLDAS-2中四个陆面过程模型模拟的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分产品进行了详细的精度评价与验证工作,并系统分析了产品存在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四个模型均能够较好的捕捉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均在0.5以上。然而,模型模拟的表层土壤水分均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其中Mosaic模型的偏差最大。作者详细分析了模型存在偏差的原因,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排除了可能来自于降雨及近地表温度误差的影响,最终发现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存在较大偏差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造成了土壤特性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在模型中并未考虑这种分层特性。此外,模型结构误差、模型参数尤其是土壤特性参数的误差及模型模拟和站点观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尺度不匹配均是导致模型存在偏差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比GLDAS-1和GLDAS-2,发现在青藏高原地区最新的GLDAS-2产品的表现并没有优于GLDAS-1。

论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反馈给模型开发者,帮助他们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相关用户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相应的土壤水分产品时提供借鉴与参考。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D024131/pdf

(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科学家首次评估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能力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陈显尧所在的科研团队,围绕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系统评估了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的能力。2月12日,《自然—通讯》对上述成果发…

    气候变化 2021-02-26
  • 视频 | 印度和欧亚大陆从东向西先后发生碰撞?

    地球表面被分成十二块,其中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山,但是至今仍有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一直是国际地学领域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西构造结巴基斯…

    2017-01-19
  • 早期人类在坦桑尼亚是如何生存的

    据EurekAlert!:一项研究发现,植物分子化石揭示出了坦桑尼亚Olduvai峡谷的一个早期人类栖息地的细节,包括早期人类能够获得的关键的淡水和植物资源。表明早期人类如何与关键的植物和水资源共存的化石证据稀缺。其…

    2016-02-24
  • 强震增加中国青海地区地震危险性

    最近的6.6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研究发现这次地震增加了未来在附近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2022-01-14
  • 解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的强烈隆升,最终成为迄今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达308万平方公里的巨大高原,其寒冷、低氧、高太阳辐射、生物资源匮乏和恶劣生存环境对史前人类的生存繁衍形成极大挑战。青藏高原周边山地陡峻、…

    2022-03-26
  • 使用卫星影像精准确定最新青藏高原湖泊数据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长期缺乏连续可靠的高原湖泊水域面积变化数据,对研究地球屋脊区域水能量平衡构成了关键瓶颈。近日,论文《青藏高原湖泊数据集:1960s,2005和2014》…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