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

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

3月12日,“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在南京发布。

十大进展包括以下成果:

  1. 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演化分离节点;
  2. 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
  3. 澄江动物群“章氏麒麟虾”的发现揭秘节肢动物的起源;
  4. 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地的亚热带“香格里拉”生态系统;
  5. 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6.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来自中国华南的化石证据;
  7. 白垩纪琥珀揭示昆虫和介形虫的早期演化;
  8. 环南中国海地区海岸带沉积环境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扩张;
  9. 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
  10.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发现最早包壳窃食寄宿关系化石。

以上入选成果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

题图:章氏麒麟虾Kylinxia zhangi正模标本/曾晗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中德科学家发现昆虫纲化石新目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组与德国昆虫学家合作,发现了产自白垩纪缅甸琥珀(约一亿年前)的一个昆虫纲化石新目:奇翅目Alienoptera,成果已在线发表在Gondwana Research。动物所博士白明为第一作者,…

    2016-03-18
  • 世界上保留最长的恐龙行进道路

    2009年,古生物学家在汝拉山脉的一个法国村庄普拉涅(Plagne)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脚印,从那以后,科学家一直在忙于仔细挖掘现场,发现更多的轨道。巨大的恐龙图案共同组成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蜥脚动物轨道…

    2017-11-15
  • 一座保存完好的恐龙“雕像”

    多数恐龙化石都分散为一块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将这些不同部位的化石拼在一起成完整的恐龙,搬进博物馆供人参观。 加拿大皇家特雷尔博物馆 在加拿大皇家特雷尔博物馆有这样一只恐龙化石,完整的像一座雕像。 这只恐龙…

    2017-05-21
  • 4.1亿年前水中掠食者

    2016年6月3日,美国《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课题组卢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他们对4.1亿年前的掠食鱼类箐门齿鱼的精细脑腔结构进行详细研…

    2016-06-07
  •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福氏三趾马

    福氏三趾马,来源:邓涛博客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丰富,之前的研究将其概括为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以及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尤以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的…

    2017-05-23
  • 新疆中泥盆世发现具过渡演化特征的微小真叶植物

    该植物茎干纤细,最大茎干的宽度还不足2mm,植物具有至少三级分枝,主枝交互着生有特征明确的二级枝,二级枝短小,着生有成对的三级枝。该植物的繁殖部分短枝全部位于繁殖枝的一侧,繁殖小枝末端着生有1-4对长纺锤形的孢子囊

    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