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平衡态原始细胞模型探索生命起源

dsDNA与PLL形成的复合物微滴在电场下发生了(A)选择性吸附和融合,以及(B)释放小粒子的行为,(C)为机理图(Chem.Commun.,2015,51,1506)
dsDNA与PLL形成的复合物微滴在电场下发生了(A)选择性吸附和融合,以及(B)释放小粒子的行为,(C)为机理图(Chem.Commun.,2015,51,1506)

虽然早在35-4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但迄今为止人们仍然无法理解生命在原始条件下如何起源。基于原始细胞模型的研究为剖析生命起源的机理提供了可能。生命是动态的,所有的生命过程都需要能量参与;没有能量流的存在,细胞会死掉。因此,原始细胞模型应该处于非平衡态,与环境之间存在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但目前广泛研究的以空心囊泡为基础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平衡态基础上的,与环境之间没有明显的能量流动。

考虑到直流电场在活细胞内外普遍存在,在组织的形态生成(Morphogenesis)和再生(Regeneration)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闪电或放电也被认为是在原始条件下合成分子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梁德海课题组以DNA和聚赖氨酸(PLL)形成的复合物微滴为原始细胞模型,研究了该模型在电场下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双链DNA与PLL形成的复合物液滴在电场存在下发生了选择性的定点吸附、融合以及释放小粒子的行为;所释放出的小粒子的迁移率比自由DNA还要快2倍。这些现象在平衡态下是观察不到的。一种合理的解释是电场诱导的复合物的极化和歧化(disproportionation)。

当把双链DNA换成单链寡聚核苷酸(ss-oligo)时,所形成的复合物液滴在电场下发生了周期性的内分区化(sub-compartmentalization),尺寸和形状的动态调整,自发地释放和保留物质,有选择性地、定向从环境中摄取物质等与生命活动非常类似的行为。而且电场还能够脉冲式地增强在微滴中进行的酶反应。这部分工作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非平衡态原始细胞模型的研究有助于剖析生命起源的可能机理,对于丰富平衡态理论也有重要意义。

ss-oligo与PLL形成的复合物液滴在电场下的动态行为。(A)内部分区的三维重建结果;(B)在分区化过程中释放富含PLL的小尺寸粒子;(C)复合物在电场存在下有选择地从外部环境中定向摄取小分子,C1至C4所示分别为1,15, 30和45秒时刻的截图,标尺为10 µm;(D)在特定时间施加1分钟电场对酶级联反应产生的脉冲式增强效果
ss-oligo与PLL形成的复合物液滴在电场下的动态行为。(A)内部分区的三维重建结果;(B)在分区化过程中释放富含PLL的小尺寸粒子;(C)复合物在电场存在下有选择地从外部环境中定向摄取小分子,C1至C4所示分别为1,15, 30和45秒时刻的截图,标尺为10 µm;(D)在特定时间施加1分钟电场对酶级联反应产生的脉冲式增强效果

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析化学研究所的赵美萍教授、英国University of Bristol原始生命研究中心的Stephen Mann教授合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15/cc/c4cc07537d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215/ncomms10658/pdf/ncomms10658.pdf

(据北京大学)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人类的选择影响了种马的演化

    人类在在近3000年前的铁器时代所进行的选择性繁殖可能是现代种马遗传DNA缺乏变化(这一特征在家畜动物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原因。这一发现挑战了当前的认识,即现代马中母系DNA的高度多样性和父系DNA多样性偏低通常被…

    2018-04-19
  • 中国科学家发展最新单细胞多重组学测序技术

    (据北京大学)2016年2月23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研究组、黄岩谊研究组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暨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肝胆…

    2016-02-28
  • DNA复制是确保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生命过程

    DNA复制时因细胞内源因素或外界干扰引起的突变是肿瘤等多种重大遗传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从积极的方面考虑,这些突变也是物种进化(例如,生物从海生到陆生的进化)的内在决定因子。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研究…

    2016-12-13
  •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农作物耐…

    2024-03-01 世烩
  • “垃圾DNA”并不垃圾

    在基因组中,有一种到处乱跑的“捣蛋鬼”DNA序列,可以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被称为“转座子”。曾被认为是“垃圾DNA”的转座子,近年来被发现其实是基因组的巧妙设计。近日,我校水稻团队熊立仲课题组…

    2017-03-12
  • 人工合成杆状病毒获得成功

    合成生物学技术作为21世纪的一门新兴生物学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病毒的人工合成为深入揭示病毒的本质和功能,以及病毒的遗传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以往,对病毒人工合成的探索主要…

    201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