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网站脸书上有一个英语语法测验,吸引了将近67万人参加,大部分人在20、30岁左右,最小的10岁,最大的70岁,主要来自欧洲的几个国家。
这项研究称,假如想流利掌握一门语言,例如主要想达到语法无懈可击,最佳时段在10岁以前。
研究结果发表在《认知》杂志上。报告称,数据显示学习语言确实有一个“关键期窗口”,这个窗口从10岁开始关闭,到17、18岁结束。
什么时候开始学外语才可能达到“以假乱真”、跟母语不相上下的水平?通俗说法是越早越好,孩子学语言快;专业说法也比较含糊 – 幼儿时期,而具体到最佳年龄段,或者说语言学习关键期,一直以来没有权威定论。
在中国,一般认为幼儿时期是学习外语口语的最佳年龄段,这样孩子长大后外语不但跟母语一样流利,发音也可乱真,具体年龄没有统一说法,但一般理解是5-6岁之前,也就是学龄前儿童。
以往的研究认为,人在5岁以后母语思维习惯形成,发音机制逐渐稳固,学外语时会受到语音干扰和思维定式阻碍,难度加大。
英美等国近年来出现幼儿学中文热,依据大抵不外乎语言学习关键时期理论或类似的学说。
但这些通常针对口语,没有特别提及语法的掌握。
发表在《认知》杂志上的英语语法测验题目不难,基本上就是识别语法错误。同时,参加者要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学英语时间多长、怎么学的英语,是在本地学校还是出国留学学的,等等。
参加测试的人里,三分之一的人母语是英语,其余三分之二的人母语主要包括芬兰语、土耳其语、德语、俄语和匈牙利语。
研究人员用电脑模型分析数据,发现”最佳学习效率”在18岁出现拐点,但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报告联合作者之一,MIT脑科学与认知学教授泰南伯姆(Josh Tenenbaum)认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成年人的大脑已发育成熟,相对定型,不那么容易改变,适应性能也减弱。
“有可能出现了生理性的变化,也可能有社会和文化因素,”他说。
粗略地说,17、18岁之前属于未成年,之后则生活状态和轨迹不同了,也许上了大学,也许进了职场,也许从父母家搬出去独立生活了。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语言学习效率。
这并不等于说成年以后再学外语就是做无用功。记忆差了,但理解能力强了,学习环境更有利了,能否达到母语一样的水平因人而异,但学习的成效无可否认。
但是,关于学语言的“关键期截止年龄”,不少学者表示异议。
英国约克大学语言学教授维曼(Marilyn Vihman)认为,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学外语才能达到母语水平的说法值得商榷。
她说,有人从20多岁开始学一门外语,最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种例子也不少。
根据MIT的这项研究,她认为更有可能反映的是成年前后那段时间,大部分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不在上升,而是进入一个平台期。这样的例外也不少。
也有其他学者指出,上述研究只涉及语言的一部分–语法。
中国外语教学专家王初明在《外语是怎样学会的》一书里提到,学外语,年龄是无法改变的自然生理条件,但外部条件也很重要,四大关键包括语境和真实使用、交际需求和动力、大量接触和规律的掌握,以及互动和模仿样板。
从经验来看,青春期前学外语效率高,这点毋庸置疑,但即使是儿童学外语,离开这四个关键条件也达不到“母语程度”。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人类大脑里有一个“语言学习机制”,就像其他行为能力一样自然发育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跟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相呼应。
这些目前仍是学术界有争议的话题。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学外语能否和如何延缓老年痴呆症发作的问题。
苏格兰格拉斯哥市政府2015年成立了一个社会公益企业,叫语言火烈鸟(Lingo Flamingo)。它给老年人开外语班,通过学外语推延老年痴呆症的发作。
爱丁堡大学心理学讲师巴克博士(Thomas Bak)数月前开始分析研究这些老年外语班的效果和数据,希望找到“能够量化的结果”。
他曾参与对印度海德拉巴600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研究。海德拉巴的居民都会多种语言,历代如此。
他对BBC表示,有研究结果表明学外语可以推迟老年痴呆症4到5年,效果不亚于任何现有的药物。
他说,如果能找到量化的证据,那就可以把学外语提供认知训练作为一种疗法,跟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并列。
论文链接:Hartshorne, J. K., Tenenbaum, J. B., & Pinker, S. 2018. A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2/3 million English speakers. Cognition.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8.04.007
本文来自BBC中文,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