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绘制环状RNA剪切图谱

环状RNA和线性RNA
环状RNA和线性RNA

6月30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nom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杨力研究组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环形RNA研究的最新进展“Diverse alternative back-splicing and alternative splicing landscape of circular RNAs”。该研究系统绘制了环形RNA可变反向剪接和可变剪接图谱,揭示了环形RNA可以通过可变反向剪接和可变剪接机制产生新的外显子剪接,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环形RNA的可变反向剪接受到其上下游内含子互补配对序列的竞争配对调控。

杨力研究组与陈玲玲研究组在2014年建立了高效的环形RNA计算分析新流程(CIRCexplorer)、系统揭示了环形RNA在体内的广泛存在、揭示了互补序列介导的环形RNA产生基础及其调控的普遍性规律、全面展示RNA反向剪接成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开发的环形RNA计算分析流程CIRCexplorer得到了领域内广泛的应用和好评,被认为是在已有开源的环形RNA计算分析流程中预测效率和准确性最适的工具包。

在此项最新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推出了升级版的CIRCexplorer2开源工具包。该工具兼容现有主流的多种mapper软件,以适应对环形RNA分析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同时,通过比较对应环形RNA和线性RNA的表达,全面阐述了环形RNA可变反向剪接(alternative back-splicing)和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指出环形RNA具有两种特殊的可变反向剪接类型和四种已知的通用可变剪接类型;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环形RNA的可变反向剪接受到其上下游内含子互补配对序列的竞争配对调控机制;并进一步表明许多新的外显子可以特异性地在环形RNA中产生,其数量可高达数百到数千个。研究人员还建立了环形RNA数据库网站(http://www.picb.ac.cn/rnomics/circpedia),对环形RNA在不同样本中的可变反向剪接(和可变剪接)进行全面的注释,以促进环形RNA研究的发展。该工作是研究组对环形RNA新分子探索的最新成果,为系统阐述环形RNA的生成加工及其在体内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该项研究在杨力研究员和陈玲玲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由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晓鸥、董瑞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张杨共同完成。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的经费支持。

文章链接:http://genome.cshlp.org/content/early/2016/06/30/gr.202895.115.abstract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为什么会发生早产和流产?——孕期免疫系统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

    怀孕期间,免疫系统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 研究认为妊娠的维持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中心的作用。然而病毒和细菌可以影响这种关系,有时可以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怀孕期间,母亲的免疫系统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 …

    2017-09-12
  • 微量小RNA深度测序技术解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基因变化

    6月10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吴立刚研究组与上海市计划生育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组合作的最新…

    2016-06-16
  • 水稻耐热性可调控

    水稻是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粮,近年来水稻遭遇高温热害的情况频繁发生,常常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因此,研究 高温对水稻危害的机理,发掘水稻抗高温基因资源,进而培育抗高温新品种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

    2016-02-23
  • DNA复制是确保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生命过程

    DNA复制时因细胞内源因素或外界干扰引起的突变是肿瘤等多种重大遗传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从积极的方面考虑,这些突变也是物种进化(例如,生物从海生到陆生的进化)的内在决定因子。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研究…

    2016-12-13
  • 探索影响植物杂种优势的因素

    杂种优势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生物学现象,指遗传结构不同的两个群体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性状方面超过双亲的现象,已被广泛应用到作物育种中。植物杂种优势机制解析一…

    2016-07-13
  • “垃圾DNA”并不垃圾

    在基因组中,有一种到处乱跑的“捣蛋鬼”DNA序列,可以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被称为“转座子”。曾被认为是“垃圾DNA”的转座子,近年来被发现其实是基因组的巧妙设计。近日,我校水稻团队熊立仲课题组…

    201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