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登陆再生疑团 | 中国一周科技速览 #170910

鱼类登陆再生疑团 | 中国一周科技速览 #170910

#01 三亿七千万年前宁夏古鱼为鱼类进化再添疑团

《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9月4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鱼类登陆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他们在宁夏青铜峡发现了一种3.7亿前的古鱼——周氏鸿鱼,该鱼体长达到1.5米,兼具根齿鱼类、希望螈类和四足动物的特征,揭示了鱼类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曾多次出现,鱼类登陆进程远比过去所认识的要复杂得多。

#02 科学家发现造成认知功能损伤的原因

研究人员在衰老人群和小鼠的海马组织中GSNOR的表达水平随年龄显著增加。神经元特异性高表达GSNOR的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缺陷,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损伤以及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降低。在自然衰老小鼠(22月龄)中敲除GSNOR可以增强衰老小鼠的认知功能以及海马脑片长时程增强作用。进一步通过亚硝基化修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自然衰老小鼠海马中亚硝基化修饰水平的变化,发现认知功能关键蛋白CaMKIIα的亚硝基化修饰水平在衰老海马中明显降低。

#03 章鱼动态变色的起源和原理

在自然界中,头足类动物(章鱼、墨鱼、鱿鱼)以动态变色和拟态隐形而著称。它们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快速调节体色、皮肤纹理和外貌特征,从而达到伪装掩饰、信息交流或者是警戒恐吓的目的。Reflectin蛋白家族是其结构变色的物质基础,但只存在于有着“外星生物”之称的头足类动物中,其基因起源和作用机理不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谢灿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历经五年的探索,将该基因的起源追溯到一种和海洋生物(包括头足类动物)共生的细菌转座子基因片段上,并据此提出了reflectin基因起源于共生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假说。

#04 中国科学家实现一种新型微纳光纤谐振器件

研究人员利用微纳光纤设计实现了一种具有谐振透明效应的微纳光纤桥接环形谐振器(Microfiber bridged ring resonator, MBRR),它拥有全光纤、多通道、结构紧凑、与其他光纤器件低损耗连接等诸多优越性能。不同于硅基光子谐振系统由两个谐振器组成,MBRR是形状类似字符“θ”的单个谐振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光可同时存在于谐振腔内,并发生相消干涉,从而在MBRR中产生谐振透明效应。通过调节MBRR的耦合参数,首次从实验中观察到基于全光纤器件的类电磁感应透明现象及演化过程。并利用这一现象探索了MBRR在光速调控方面的应用。

#05 香港大学发现治疗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的新型非抗生素类药物

抗生素的滥用已经导致多重抗药性细菌的广泛传播,包括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 MRSA)。传统抗生素在杀灭细菌的同时,有机会导致病菌出现耐药性,因此抗生素并不是一个有效和可持续使用的控制感染方法,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努力寻找不会引起抗生素耐药的治疗替代方案。利用突破性的概念和最先进的技术,香港大学(港大)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了治疗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的新型非抗生素类药物。

鱼类登陆再生疑团 | 中国一周科技速览 #170910

#06 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磷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磷烯(少层黑磷),作为后石墨烯时代研究的焦点,具有褶皱的二维层状结构,直接能带间隙,层内各向异性及超高的钠电理论比容量,近年来在光电、催化、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大放异彩。目前磷烯的主要制备方法为液相剥离和机械剥离,但其耗时长、效率低并会引入结构缺陷等缺点严重阻碍了磷烯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纪效波教授团队首次将电化学阴极剥离的方法引入到磷烯的制备中,得到了层数可控、面积大、缺陷少的磷烯,并将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备的磷烯应用到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科研人员研制高稳定性黑磷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王怀雨研发团队在二维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制备出高稳定性黑磷,相关工作以封面文章Surface Coordination of Black Phosphorus for Robust Air and Water Stability 在…

    2016-03-26
  • 大熊猫依然濒危 | 中国一周科技速览 #171015

    #01  中外科学家证明大熊猫依然濒危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与美国哈佛大学Ellison Aaron教授合作发现目前大熊猫依然濒危,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环境学报》。2015年国家林业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

    2017-10-15
  • 石墨烯摩擦接触界面的状态演化

    近代摩擦学研究表明,三维固体材料在无磨损情况下的摩擦行为往往与界面真实接触面积的大小直接相关。而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群仰课题组与合作者于11月24日在《自然》在线发表题为“石墨烯摩擦接触界面的状态演化”…

    2016-12-02
  • 科学家首次实现可塑性可调的石墨烯类突触器件

    近年来,随着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各种物理和技术上的制约使得微电子器件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类脑计算概念的提出,为微电子芯片的彻底革新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人脑中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又由突触所…

    2016-02-18
  • 提高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载药性能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会刊物《分析方法》(Analytical Methods)正封面刊发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新型功能材料化学”研究组硕士生黄沙平的“荧光纳米载药-控释体系”设计的研究论文:“具有高阿司匹林载药量和pH诱控…

    2016-03-19
  • 视频 | 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强度是钢10倍的多孔石墨烯材料

    MIT的研究小组设计了目前世界上强度最大的轻质材料。通过熔化和压缩石墨烯薄片,他们将石墨烯做成海绵状的立体结构,其强度是钢的10倍,但密度只有钢的5%。 石墨烯被认为是当今所有已知材料中强度最高的,然而,到…

    201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