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稳定性

气候变暖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稳定性

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大型增温-控水实验平台

植物群落生产力的稳定性(年际波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群落稳定性主要与物种多样性、优势物种、以及群落组成物种生长的不同步性等因素有关。然而,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原因之一是稳定性的研究需要长时间的定位观测。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最高的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高原的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占我国四大牧区面积的40%以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超过5000万只藏系绵羊、1400万头牦牛以及大量的野生有蹄类动物。这些牲畜不仅为当地牧民提供了食物和燃料,同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稳定的植物群落生产力对于青藏高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的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并且伴随着降水格局的改变,这种剧烈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这一敏感的高寒生态系统,一直是国内外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贺金生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合作,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了大型增温-降水控制实验,通过连续5年的群落调查和生产力测定,研究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生产力对增温和降水改变的响应。研究成果于5月10日以“Climate warming reduces the temporal stability of plant community biomass production”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增加降低了高寒草地群落稳定性,而降水格局的改变对群落稳定性无显著影响。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了组成物种生长的不同步性。研究还发现,尽管温度增加和降水减少都会显著降低植物物种多样性,但是群落稳定性的降低与物种多样性并无显著关系。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长期的实验数据,揭示了气候变暖对高寒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这意味着青藏高原经历的快速气候变暖,可能威胁到了高寒草地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气候变暖情境下,草地向人类社会提供稳定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将面临严峻挑战。虽然该研究是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类似的高寒生态系统,也应该有同样的借鉴意义。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378

(据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新特提斯洋板片拆离发生于四千五百万年前

    随着新特提斯洋(Neo-Tethys ocean)的闭合,印度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作为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代表,是研究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的经典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

    2016-04-05
  • 峨眉山记录青藏高原的扩张

    近年来,青藏高原东缘因其陡峻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质情况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南部,是雅安-峨眉褶皱带向东楔入成都平原的前缘。此前对于高原东缘构造变形过程以及年代…

    2016-03-17
  • 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土壤水分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精度评价与验证

    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在很多水文气象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获取准确的土 壤水分信息非常重要。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中,四个陆面过程模型(VIC,Mosaic,Noah和CLM)能够模拟得…

    2016-06-24
  • 青藏高原的降水怎么来的?

    虽然远离大洋,又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青藏高原西南部夏季降水还是可以达到300毫米左右。相反,北美的亚利桑那和南美智利虽然离海较近,上游阻挡的山脉比喜马拉雅山脉还低,但降水稀少,并形成一些沙漠。这是…

    2016-03-08
  • 喜马拉雅原羊走出西藏

    编辑: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了一枚化石,或揭示生物演化,在不同地区发现同一物种也为全球的块体运动提供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即有古生物学上的证据,然而生物的迁移和演化同时为气…

    2016-06-07
  • 地震发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春节期间,多种多米诺骨牌的影像出现在电视或网络上,从画面可看出,骨牌瞬间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观,其间显示的图案丰富多彩,令人惊叹,给人们带来了无穷乐趣。其原理是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