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研究的开端:巨齿龙之谜

两个世纪前,当英国斯通斯菲尔德采石场出土了一具巨大的爬行动物骨架时,它需要一个科学上的命名。事实上,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初,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巨大、奇异的骨骼化石引起了欧洲博物学家的关注。早在很久以前,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和其他人群早已对类似的动物遗骸表示过疑惑,感叹自然界存在着许多早已不再漫步于地球之上的生物。但19世纪科学界开始热衷于采用自身的语言体系和标准来命名和描述化石生物,而这些来自远古时代的骨骼遗骸急需获得专属的正式称谓。1824年,在这些早期的命名工作中,牛津大学地质学家威廉·巴克兰 (William Buckland) 将从斯通斯菲尔德采集的一批骨骼标本正式命名为”巨齿龙”(Megalosaurus),这是有史以来第一种获得科学命名的恐龙

恐龙研究的开端:巨齿龙之谜
巨齿龙,来源: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巴克兰并不知道巨齿龙是恐龙,因为”恐龙”(dinosaur)这个词要到18年后才被创造出来。 他所处的时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人们才刚刚开始认识到化石生物的身份和更广泛的意义。毕竟,直到1799年,博物学家们才终于确认灭绝是真实的,地球上的岩石中记录了许多早已消逝的奇特物种。巨齿龙正是这样一个远古生物。

运用比较解剖学方法,巴克兰确信巨齿龙是一种巨型爬行动物。来自不同个体、大小不一的骨骼化石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种与已知爬行动物都明显不同的生物。尽管它的腿骨显示出直立、柱状的形态,类似大多数哺乳动物,但锯齿状的牙齿特征又明确指示着爬行动物的身份。在巴克兰的设想中,巨齿龙具有类似鳄鱼的习性,甚至可能是两栖动物。采石场发现的鳄鱼牙齿和海龟壳化石似乎支撑了这个推论。

沧海桑田,多年后,我们对巨齿龙的认识已经截然不同,它的正式学名中如今包含”bucklandii”以纪念命名它的牛津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了最初的骨骼化石以及巨齿龙在科学记录中的轨迹,向我们重新介绍了这种侏罗纪海岸线的双足、食肉的掠食者。大约1.66亿年前,这种超过20英尺长的大型肉食动物漫步于如今英格兰的区域。 它可能拥有长而低矮的脑袋,锋利的弯曲牙齿,还有短而粗壮的前肢,利爪则如同后来进化出来的近亲巨龙(Torvosaurus)。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人找到过一具完整的巨齿龙骨架。就像在玩拼图游戏,但手上拥有来自不同盒子的部件,还缺少最关键的封面图案做样板。 除了巴克兰最初描述的那些骨头,专家们把来自英格兰和其他地方的许多零散化石也归入巨齿龙一类,单凭一些粗略的相似性。更糟糕的是,一些确认属于巨齿龙的化石也不知所踪。由于最初就是从一组分散的遗骸命名而来,缺乏更完整的样本作参照,这也让后来归类的工作陷入混乱。 巨齿龙一度成为古生物学中的”废物篓分类” – 所有无法确定归属的化石碎片都有可能被塞进来。最终,它仅仅在恐龙历史的记载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对我们理解恐龙如何生活和进化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直到21世纪初,罗杰·本森(Roger Benson)博士决心解开巨齿龙的混乱局面。经过仔细梳理,他确认一些被划归巨齿龙的骨骼实际上归属于其他类恐龙,如2009年命名的十字猎龙(Cruxicheiros) 。同时,一些曾经在科学记载中属于巨齿龙的化石部件,比如下巴和股骨等,如今也没有收藏在任何博物馆里。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对巨齿龙的解读千差万别。

巨齿龙的形象改造在它被命名后几乎立即开始。1842年,英国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 )正式提出了”恐龙”一词,巨齿龙的形象也被改造得介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 在欧文的影响下,人们在1853年的伦敦水晶宫重建模型时把它塑造成四足站立、背部长有驼峰的形象, 符合欧文提出的概念 – 恐龙是超越现存爬行动物的先进生物。然而,随着19世纪五六十年代北美大陆发现食肉的燥龙(Dryptosaurus)等化石,恐龙是双足行走、类似鸟类的掠食者形象逐渐成为主流,巨齿龙的形象被再次修正。

时代更替,巨齿龙被后来不断涌现的重大发现掩盖了光芒。在缺少一具完整骨架做比对的情况下,许多其他零碎的骨骼化石和足迹都被轻易划归为巨齿龙。最终,它沦为古生物学者心中的”废物篓分类”,几乎任何稍微有点相似的遗骸都可以往里边塞。巨齿龙被限制在有关恐龙发现的历史书中,对研究恐龙生活方式和进化路径似乎失去了实质性价值。

在本森博士的努力下,我们对于巨齿龙的认识正在一步步加深。他确认的一些骨骼部位,包括下颌、部分头骨、前肢、后肢、肋骨和椎骨,让古生物学家对巨齿龙的真实形体至少有了一个粗略的轮廓。通过这些可以自信认定的碎片,专家们在对比相近恐龙种群,推算进化分支时有了可靠的基准。本森仍然希望未来可以发现更多有关巨齿龙的化石,填补我们对这种生物的认识空白。

尽管有诸多缺憾,近来古生物学家对巨齿龙展现出了更多兴趣。科学家们不再把它定义为一种平庸的、泛化的兽脚类恐龙。实际上,我们所不知道的巨齿龙很可能远比想象中更古怪,它的许多行为、生长或繁殖等等都只能靠研究与它关系接近的近亲来猜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对巨齿龙知之甚少,但这正是激励古生物学家不断重返探索化石之地的动力。

本文编译自Smithsonian Magazine, 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处理。

相关文章

  • 中国贵州发现古人类化石与哺乳动物群

    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证据是探讨和解决现代人起源理论问题的关键。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凌霞课题组在《人类学学报》第35卷第1期发表文章,报道了在贵州省毕节市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伴生哺乳动…

    2016-07-01
  • 梦中的史前巨鳄

    主龙类有时又被称为初龙类,原义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leading reptiles or ruling reptiles)”,这一类群包括人们所熟悉的恐龙、翼龙和鳄类等化石及现代动物。在最早的恐龙出现之前,各种原始主龙类已经是地…

    2016-11-27
  • 科学家发现长达35米的恐龙化石,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

      新发现的六只恐龙骨骼化石可能是曾经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这些化石是在阿根廷的同一巴塔哥尼亚采石场发现的,包括椎骨和肋骨骨骼,分别来自六只年轻的成年恐龙。这个物种被称为Patagotitan mayorum,它的体重…

    2017-08-13
  • 世界上保留最长的恐龙行进道路

    2009年,古生物学家在汝拉山脉的一个法国村庄普拉涅(Plagne)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脚印,从那以后,科学家一直在忙于仔细挖掘现场,发现更多的轨道。巨大的恐龙图案共同组成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蜥脚动物轨道…

    2017-11-15
  • 窃蛋龙胚胎新化石现于江西赣州

    窃蛋龙类是手盗龙类恐龙的一支,对于了解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3月25日BMC Evolutionary Biology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课题组首都师范大学王烁等对新发现于江西赣…

    2016-04-05
  • 古代巨鹅的翅膀主要用来打架

    有一种已经灭绝的巨型鹅,生活在600万年到900万年前地中海岛上,科学家认为他们的翅膀主要用来打架,而非飞翔。 这种叫Garganornis的鹅重约22千克,直立高度有1.5米,可能曾是鸭鹅或天鹅属中最大的。它的骨化石在意…

    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