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红素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植物、细菌等各种生命体中并已存在了上亿年,它们通过活化大气中的氧气从而生成具有高催化效率和高选择性的金属-氧活性中间体,将这些中间体进一步催化合成和转化成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合物。通过对这些蛋白酶的仿生模拟,可发展出环境友好、高效的催化剂。因此,非血红素蛋白酶的仿生模拟成为当前生物无机化学、仿生催化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前沿和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孙伟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非血红素酶仿生催
另外,他们还通过在多手性四氮配体所含吡啶环上引入二甲氨基基团后获得了一类新配体,其锰配合物在简单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的对映选择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对于苯乙烯衍生物最高可获得93%ee,而对于反式二苯乙烯类底物也可达到90%ee。值得一提的是,二甲氨基的引入也可大大降低反应中有机羧酸的使用量(Org. Lett. ,2016,DOI: 10.1021/acs.orglett.5b03309)。此外,他们还利用脯氨酸衍生的非血红素锰配合物实现了烷烃和醇类化合物的高效选择氧化(Org. Lett., 2014, 16 , 1108–1111;Org. Lett., 2015, 17 , 54 – 57.)。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0873166,21073210,21473226)、重点基金(21133011)和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长期支持。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