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解决视觉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否因为冲突的视觉信息会在意识层面产生多个相互矛盾的解释?当冲突信息变得不可见,即在意识层面没有矛盾的情况下,视觉系统是否还会尝试去解读来自视网膜的有歧义的视觉图像?
2016年6月27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生物物理所何生与张朋研究员最新的合作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Binocular rivalry from invisible patterns”,该研究揭示了人脑在意识下处理冲突的视觉信息的神经机制。张朋课题组的研究生邹金佑同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何生与张朋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实验使用了快速闪烁的红绿光栅作为视觉输入,在30Hz的闪烁频率下,红绿颜色融合为黄色,光栅朝向变得不可见,观察者只能感知到均匀的黄色圆片。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不可见光栅的朝向信息会被早期视觉皮层处理,但无法到达顶叶和额叶的高级脑区。当一对朝向相互垂直的不可见光栅分别呈现在观察者左右眼对应的视网膜位置上时,此时双眼的视觉信息是矛盾的,但观察者的视觉意识是稳定唯一的,只能感知到黄色的圆片。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即使在冲突信息不可见的情况下,受试者的早期视觉皮层仍然通过神经竞争的方式解决了视觉输入的矛盾,视皮层会选择性的处理来自一只眼的视觉信息而抑制来自另一只眼的输入信号,并随时间自发的在两眼之间进行切换。
这些结果说明大脑早级视皮层能够在意识下处理两眼间矛盾的不可见的视觉信息,并且不需要额叶和顶叶等高级认知区域的参与。因此人脑解决视觉信息冲突并不需要矛盾信息表达在意识层面。 该研究团队之前工作发现解决视觉冲突需要注意的参与(Zhang et.al., Neuron, 2011),这和当前的研究结果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说明解决视觉冲突需要注意但并不需要意识相关机制的参与。
论文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6/06/24/1604816113.full
(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