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三百万年前兰州还是湿润的森林草原区

兰州黄河和中山桥
兰州黄河和中山桥

随着新生代地球气候变冷,地球上的哺乳动物逐渐取代了中生代处于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成为地球上脊椎动物中的优势群体。亚洲的哺乳动物化石含量丰富并且分布广泛,但是亚洲哺乳动物年表(ALMA,主要来自中国)无论是在精度还是准度上,都无法与欧洲哺乳动物年表(ELMA)和北美哺乳动物年表(NALMA)相比,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近纪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

兰州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新近纪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并且蕴含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记录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化信息。准确的年代是进行古气候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为了建立兰州盆地新生代沉积及其蕴含哺乳动物的准确年代,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联合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张鹏博士、敖红研究员和安芷生院士联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Mark J. Dekkers教授和西北大学李永项教授从2010开始对兰州盆地富含哺乳动物的对亭沟剖面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

由于兰州盆地第三纪地层沉积复杂,而且磁性较弱,要建立可在区域上可完全对比的准确年代框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研究课题,经过六年多的仔细研究、多次样品采集和反复测量等工作,最终建立了可与兰州盆地其它剖面以及临近西宁盆地进行好对比的可靠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为后续古气候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年代学基础。古地磁结果表明,对亭沟剖面咸水河组地层的磁性地层序列记录C5En至C6Cr之间的极性,剖面年代约为18-24 Ma。

这一研究将其中产出的对亭沟动物群的时代限定为18.9 Ma,张家坪动物群为20.6-21.2Ma,庙嘴子动物群为23.2-24 Ma,为解决长期以来关于这三个哺乳动物群年代的争议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在这些哺乳动物群中既有草原型物种,也有森林型物种,特别是在庙嘴子动物群中,森林型物种含量较高,其中不乏象类和巨犀这种对水分需求比较大的物种,这说明兰州盆地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具有森林和草原混合的植被类型,比现今的气候要湿润。

这一新的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8023

(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 每一座巨石都有不寻常的故事,北大西洋岸边的巨岩可以告诉我们海平面的升高会带来什么危害

    被称之为“公牛”的巨岩重925吨,版权:Elisa Casella 在10万年以前,一座重达上千吨的巨石从巴哈马群岛海边悬崖上滚落下来。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一场超级暴雨造成的,而且这超级暴雨远远超过人类曾经经历过的任何暴雨…

    2017-11-05
  • 恐龙消失,人类祖先却加速进化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加速进化成不同的物种。由于这一庞然大物的消失,人类的祖先失去了生存环境的竞争对手,从而可以大量繁殖。尤其是劳亚兽类,其体型越来越大,生态异化也…

    2016-07-03
  • 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受中亚超级大旱而推迟

    丝绸之路一直是过去2000年来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最重要舞台,其中,中亚(西域)是其核心区。事实上,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的青铜时代,就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史前丝绸之路。最近一项研究,揭示过去数千年中亚降水变…

    2021-03-04
  • 侵蚀是如何塑造现今的祁连山?

    晚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汇聚和碰撞不断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扩展生长提供动力来源。尽管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和东侧生长的过程仍然存在争议,即稳步渐进式,或者斜向阶段式,但地学界普遍认为…

    2017-04-26
  • 贡嘎山海螺沟全新世冰川前进与气候

    冰川前进和后退所留下的地貌特征为重建古冰川规模大小以及推测当时的古气候信息提供了直接证据。目前青藏高原的冰川地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地貌的年代学研究上,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可以为古冰川的定量重建打下坚…

    2016-05-21
  • 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繁殖候鸟体型变小

    红腹滨鹬Canutus 亚种(Calidris canutuscanutus) 每年在苔原带的繁殖地和非洲的越冬地之间迁徙。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出生在较为温暖的年份的滨鹬身体更小,因为它们出壳时间与食物高峰期不匹配。当这些体型较…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