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修辞里,我们以松喻人矫健挺拔,以竹喻人铿锵气节,以梅喻人凌寒傲骨,以牡丹喻人国色天香,以江河湖海喻人度量非凡……我们向来喜好以物喻人,凭诗词歌赋来宣泄内心的情感,细腻、柔和、含蓄,却也生动、精准、强烈。
而在众多的形容中,玉的意象多如牛毛。咱们中国人,最讲谦和。我们似乎很喜欢均匀的物件,象征着一致、一统、一团和气。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国人对玉,一直青睐有加,一向有着特殊的尊爱之情。玉石的文化也优秀而古老,经久不衰。
耳熟能详如: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尚书》
这是普天之下君子们的统一典范与最高追求,也是我们欣赏玉石的最高境界——
君子应该如玉一般的温润沉稳,含蓄坚毅,不张扬,却自显价值。这与我们所说的韬光养晦、修身养性如出一辙。
玉色光洁,以玉言志,喻指贞操与志气。如“守身如玉”,又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引申为绝不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玉壶”在古代可指皇帝御赐,奖赏有功之臣的宝物,在“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里,这绝对是最珍贵、最肯定的嘉奖。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玉是纯洁的,如王昌龄那不沾功名利禄的心一般,纵使宦海风波不断,依然坚定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所以啊,不少人在取名字时,都想用到与“玉”相关的字。《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妙玉、红玉、蒋玉涵等、蔡琰蔡文姬、杨玉环……无非是想借玉的美好意象,修得美貌与美德。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君子的品性,玉也常常形容面容姣好的样子:
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
——佚名
这不是郎才女貌的最文艺说法吗?天作之合,甜美的爱情着实羡煞旁人。又有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励学篇》宋·赵恒
你所谓的伊人,一直都在书里等你。此外,描写“颜如玉”的诗歌不胜枚举: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夜坐二首》清·龚自珍
……却不得不提《长恨歌》中,戴着花钿、翠翘金雀、玉搔头的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羞花之颜,连李白都说“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如此这般、美若天仙。
因玉颜色多变,恰如万里江山美如画,玉也作为了描写自然景观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在我们咿呀学语时,母亲总会在我们耳边念起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后来长大以后,总会怀念天真、纯洁的童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唐·李白
然而游子,注定要踏遍万水与千山。我们虽背负着乡愁,却无悔于领略城市喧嚣之外的世外桃源:
绣江江水清如玉。梅花香满清江曲。
——《菩萨蛮》元·刘敏中
若实在要说有悔,那可能是没有好好珍惜所看过的一花一叶,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破阵子》五代·李煜
世界那么大,无论是多读书,还是多行路,都值得我们去看看,去见识,去探索。
除了颜色,玉石的声响也是一绝。字正腔圆,歌声优美,说话明快,我们谓之“珠圆玉润”;玉石,总是给人一种高贵和清润的印象。哪怕是没有听过玉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光是任凭想象力驰骋,也会心领神会其中的神来之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为我们描写琵琶天籁: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古人不少随身佩戴玉佩的,走起路来,不同的玉佩有着不一样的清脆声响。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声声慢·秋声》宋·蒋捷
而当故人远在他乡,偶然幻听到了玉佩声,都会勾起对友人的无比思念。
玉也是富贵的象征,古时候只有上层阶级甚至是皇亲国戚才用得起玉,玉也就代表一种富贵、皇家范的意象。而在《红楼梦》中这样写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极言贾家与王家之富贵。在书中玉石做的各色首饰、玉佩、餐具数不胜数: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王熙凤的赤金盘螭缨络圈、北靖王的碧玉红鞓带,大观园中五彩金镶玉的雕镂等等等等,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在永远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中国,玉常常与消灾避邪,逢凶化吉联想在一起。甚至有传说,佩戴的玉饰碎裂,即是其为你挡灾所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通灵宝玉曾救了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命。当他们命悬一线的时候,是这块玉驱除了他们身上的魔怔,让他俩起死回生。这个传说并不奇怪,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相信玉石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能够驱祸辟邪,很多人还将玉石作为护身符,随身佩戴。
在古往今来的浩瀚诗篇中,玉出现的频率不在少数。这既是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玉器的偏爱,同时也折射出了玉在流传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华文化结成了紧密的联系。
以玉明志、以玉传情、以玉喻德、以玉形声、以玉拟人,玉几乎成为了骚客诗人笔下美好事物的代言词。在大街小巷的传颂中,依然传承着玉脍炙人口的故事。随着年代的陈酿,形成了典故,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歌颂高尚品格的时代风尚。
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