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那么多地震,余震仍让人迷惑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从「前因后果」来了解事物,不过这些名词的使用,时间却早于了解它的前因后果之前

经历了那么多地震,余震仍让人迷惑

Table of Contents

汶川地震余震分布
文/阿树《震识: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总编辑

身在地震频繁的台湾,相信在地震后若常关心报导,便不陌生「前震」、「主震」、「余震」等名词,这些名词从字面上看来就简单易懂,是故媒体报导也总是朗朗上口。只是熟悉这些名词并不代表理解这些词的意涵的用法,虽然这件事情过往的文章如《断层上的短暂瞬间:动与不动之处 ( 下 ) 》一文中也曾简单提过。不过因为常有看到误用的情况,还是忍不住再写一篇说明白!

地震序列中操作型定义的分类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从「前因后果」来了解事物,不过这些名词的使用,时间却早于了解它的前因后果之前。举个例来说,日本地震学之父大森房吉在提出余震时间分布的关系式的文献是在1864年发表[1],但关于地震成因为断层的弹性回跳理论的文献,则是到了1910年才问世[2]。也就是说这些词的发名与知道它的成因无关,而是以直接观察的角度来作分类。

这时我们再来看定义:发生在相近时间、空间(不单是地表,地底下的深度也邻近)上的一连串地震,可以称为「地震序列」,而地震序列中的地震,依照发生次序可分为前震、主震和余震,难以判别主震的地震序列称之为群震[3]。这时我们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1:某地发生了一次规模4.5的地震,几个小时内又发生了一个5.0的地震,接着几分钟后又来了一次规模4.7的地震,那谁是主震?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一点,依照前述的定义,第一次的规模4.5为前震、规模5.0的为主震、最后一个规模4.7的为余震。

 

    问题2:承上,在介于规模4.5地震和5.0主震的那段时间,地震学家有可能知道规模4.5的地震是个「前震」吗?

以目前我们对地震的了解,这还是很难做到的事,要是能知道的话,那等于是临震尺度的地震预测了!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某个地震是属于前震、主震还是余震,是有可能随时间变化的。某个地震过后发生了更大的地震,那时间上较早发生的那次地震就会变成前震,而下图的报导截图,便是混淆了分类定义的例子。

所以这些分类很重要吗? 

先说结论:它曾经很重要,现在看起来应该还是很重要。

之所以重要的理由,在于我们在建构一门科学论点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观测并找寻规律。我们应该也都会同意,某个大地震的地震序列中,规模最大、释放能量最多的那一次地震,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因此称之为「主震」,颇为合理,而在主震前的小地震就称为前震、之后的地震则称为余震。而在地震仪问世后,随着足够的资料累积,我们才有办法探求其规律。

「余震」在这部分研究发展较为完整,因为其规律较为显著。在此先贴心小提醒,接下来的内容涉及数学公式,如果您有看了数学式子会头昏的症状,可以跳过此段到最末段。

早在1894年大森房吉就提出了大森法则(Omori’s law),说明余震会有衰减的规律,而且可以用数学式表示:

N(t)=K/(t+c)

其中N(t)是主震后的余震数量,t是时间,Kc为常数,代表余震是直接和时间接近反比的关系。大森房吉当时以为数不多(相较现在的地震资料非常少)的资料下,分析出余震的规律性,着实不易,是很重要的科学进展。

 

而到了1960年代前后,宇津德治又稍作修正,加了个衰减指数p,让这个公式更能适用在更多情况(名为修正大森法则或大森宇津法则)

N(t)=K/(t+c)p

同时,在1954年,建置「芮氏规模」的芮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腾堡(Beno Gutenberg)也对于余震的规模提出了古腾堡芮克特法则(Gutenberg–Richter law ),提出余震除了数量上的变化,还有规模上的变化,这个变化规律就很复杂了:

N=10a-bM

式子中的N是发生规模M的余震个数、a、b是常数。

简单来说就是余震的规模「大致」上会随时间变小,但要细究下去,其实应该是「规模越大的余震,发生的机会会随着时间过去而降低」。因为余震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衰减,而是有一定的趋势性变化,因此这个公式等同是在余震的统计分析上加上了规模的考量。

 先有了观察,才去推敲机制的科学发展

综合上述的地震研究,加上我们对断层行为了解的演进[3],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余震是大地震后断层上的应力重整的行为(不一定完全在断层面上,也可能在邻近区域)。所以实际上我们要判断某个地震是否为前一个大地震的余震,除了考量空间上是否有相关、是不是同个断层的作用之外,还有上述的古腾堡-芮克特法则与修正-大森法则等作为科学上的依据.

接着我们继续看下个问题。

 

问题3 :再承前面提到的第2题,如果又过了3年,同个地方又发生了一次规模4.5的地震,又该如何分类这个地震?是5.0主震的余震?还是下一次发生主震的地方?

 

要回答这问题,得要先了解现今对余震产生机制的看法:

一般来说,如果当地震后的个数已恢复到接近大地震发生前的背景值(注),这时大概也可以算是一个地震序列已结束,但规模非常大的地震,就较难定义。像是规模9.0的311东日本大地震的五年后,仍有规模达7.4的余震。听起来或许会觉得「怎么可能这么久还有影响?」但试想一下前面提到的古腾堡-芮克特法则,其实就告诉我们余震并不是「一定越来越小」,而大地震后对邻近地区岩层受力情况的影响也甚大,断层的应力重整过程释放的能量也相对较大,就像是不同剧烈程度的运动后乳酸堆积的程度也不同、恢复时间也可能随着运动越剧烈而延长的概念。

所以,看似粗略的前震、主震、余震分类,却在漫长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不简单的地方,至少在余震的行为上,我们已有长足的认识。不过直至现在,这些地震的观察与分析仍还尚未足够,理想上,我们希望能从同一个断层、不同次的大地震序列的地震资料统计寻找规律,便能借此来预测下一次地震。但实际上许多大地震之前是没有明显前震的,这让科学家很难找到前震的规律性,加上断层滑动的行为经常也不单纯,能量的释放不一定完全反映在地震之上(如之前提过的「潜移断层」 ),这样一来断层累积能量的程度便不易从地震活动评估。寻找地震前兆的方法或是触发地震的成因,或许其实还在前震的资料中只是尚发掘,又或者还有更多的资料等待我们去收集,这也正是现代地震学家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资料与延伸阅读:
[1] Omori, F. (1894). On the aftershocks of earthquakes. J 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 7: 111–200.
[2] Reid, HF(1910), The Mechanics of the Earthquake, The California Earthquake of April 18, 1906, Report of the State Investigation Commission, Vol.2,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Washington, DC
[3] 断层上的短暂瞬间:动与不动之处 ( 下 )
[4] 断层「动静之间」的学问—关于「潜移断层」  

经历了那么多地震,余震仍让人迷惑
「震識」是由中央大學馬國鳳教授與科普作家潘昌志(阿樹)共同成立的地震知識部落格,我們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分享方式,讓地震知識走入日常生活中。Facebook 页面,Blog 主页

本文来自,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

  • 汶川地震引起的喷沙可达2米以上

    地震砂土液化是大地震的常见次生灾害之一,尤其是第四纪分布的平原或盆地临近震区,而这些地区往往也是人口和建筑密集地区,因此深入理解地震砂土液化现象是减灾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的5.12汶川Mw7.9地震在…

    2016-11-30
  • 光纤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助力地热勘探

    地热储层中存在着高温的流体,是地热发电的重要能源来源。识别这些流体所在位置对于制定有效的能源开采策略至关重要。传统的大地电磁勘探法可以表征浅层的地质结构,但是分辨率不够精细,难以确定热储层之间的连通…

    2024-02-21
  • 疫情之下的反思:新冠肺炎对 巨型灾害 防御有何启示?

    新冠肺炎事件是典型的经济快速发展后所产的灾难性事件,是新时期典型的灾难性事件。 巨型灾害 风险防范的短板及其影响更为严重,认真总结汲取新冠肺炎事件的教训,对做好我国巨灾应急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加强对巨灾规模、范围和影响的认知,加强巨灾情景库建设,编制可操作性的针对巨灾全过程控制的行动预案。

    2020-03-14
  • 蒙古北部发生6.7级地震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测定,于北京时间01月12日05时32分(21:32:58 -UTC), 在蒙古国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处的库苏古尔湖发生Mw6.7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 据Wikipedia介绍,库苏古尔湖(蒙古语:Хөвсгөл нуур)…

    2021-01-12
  • 尼泊尔Gorkha7.8级地震滑坡分布

    (作者: Dave Petley; 编译: 刘琨) 2015年5月尼泊尔Gorkha7.8级地震后,学者们突然对这个国家的地震滑坡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大量研究小组承担了调查滑坡分布工作,相关成果也逐步公开发表。来自希腊遥感中心的M…

    2016-12-12 自然灾害
  • 地震对森林生长的影响

    通过建立全球树轮年表与1900年以来地震事件的时空联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梁尔源研究员领衔的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研究发现,在中纬度地震带相对干燥的地区,地震…

    2024-02-21 地球和行星科学